《送陈郎中重使西域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9 03:38:31

曾驱宛马入神京,拜命重为万里行。

河陇壶浆还出候,伊西部落总知名。

天连白草寒沙远,路绕黄云古迹平。

却忆汉家劳战伐,道傍空筑受降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陈郎中重使西域三首 其一 曾棨 〔明代〕 曾驱宛马入神京,拜命重为万里行。 河陇壶浆还出候,伊西部落总知名。 天连白草寒沙远,路绕黄云古迹平。 却忆汉家劳战伐,道傍空筑受降城。

白话文翻译:

曾经率领宛马进入神圣的京城,如今再次受命远行万里。 河陇地区的百姓带着酒浆出来迎接,伊西各部落都闻名遐迩。 天空与白草相连,寒冷的沙漠遥远,道路蜿蜒穿过黄云,古老的遗迹平坦。 不禁回忆起汉家的征战劳苦,路旁空留着曾经筑起的受降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宛马:古代西域的名马。
  • 神京:指京城,即明朝的首都北京。
  • 河陇:指黄河流域的陇右地区。
  • 壶浆:指酒浆,古代迎接贵宾时常用酒浆表示欢迎。
  • 伊西:指西域的伊州和西州。
  • 白草:指沙漠中的枯草。
  • 黄云:指沙漠中的风沙。
  • 受降城:古代为接受敌军投降而建的城池。

典故解析:

  • 受降城:典出《汉书·匈奴传》,汉武帝时期,为了接受匈奴的投降,曾在边境筑城,称为受降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棨(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棨,号东篱,江西吉水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怀之作。此诗是曾棨为送别陈郎中再次出使西域而作。

创作背景: 明代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常有使者出使西域。陈郎中再次出使,曾棨以此诗表达对其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西域的重视和汉家对边疆的征战历史。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陈郎中再次出使西域的描述,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历史的厚重。首联回顾了陈郎中曾经的功绩,颔联描绘了边疆百姓的热情迎接,颈联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旅途的艰辛和边疆的荒凉。尾联则通过对汉家历史的回忆,表达了对边疆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的风貌,又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回顾陈郎中曾经的功绩,表达对其再次出使的敬意。
  • 颔联:描绘边疆百姓的热情迎接,显示陈郎中的威望。
  • 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旅途的艰辛和边疆的荒凉。
  • 尾联:通过对汉家历史的回忆,表达对边疆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河陇壶浆还出候,伊西部落总知名”中的“河陇”对“伊西”,“壶浆”对“部落”。
  • 比喻:如“天连白草寒沙远”中的“天连白草”比喻边疆的辽阔。

主题思想:

  • 表达对陈郎中再次出使西域的敬意和祝福,同时寄托了对边疆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宛马、神京、河陇、壶浆、伊西、白草、黄云、受降城。
  • 分析: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边疆的辽阔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对和平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宛马”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西域的名马 B. 古代中原的名马 C. 古代北方的名马 D. 古代南方的名马

  2. 诗中的“受降城”典故出自哪里? A. 《汉书·匈奴传》 B. 《史记·匈奴传》 C. 《后汉书·匈奴传》 D. 《三国志·匈奴传》

  3. 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边疆的恐惧 B. 对边疆的厌恶 C. 对边疆和平的渴望 D. 对边疆战争的怀念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写边疆的辽阔和历史的厚重。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边疆的壮丽。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曾棨此诗都涉及边疆的征战和历史,但王诗更多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诗别裁集》
  • 《全明诗》
  • 《汉书·匈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