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蜡祭喧喧土鼓搓,
纷纷髦稚拥如波。
咏幽恍际周王世,
布令行宣青帝和。
冰箸迎阳辞碧瓦,
梅珠散彩耀繁柯。
春光积渐来茅舍,
对酒能忘鼓腹歌。
白话文翻译:
蜡祭时的喧闹声中,土鼓声声响起;
一群头发蓬松的少年像波浪一般拥挤。
我在幽静的时光中吟咏,仿佛回到了周朝的王世;
发布法令,宣扬青帝的和谐。
冰箸迎着阳光,告别了碧瓦;
梅花珠子般的花散发出五彩的光辉,映照着繁茂的树枝。
春光渐渐积聚,照进了茅草屋;
对着酒杯,能够忘却那些鼓腹的歌声。
注释:
- 蜡祭:指用蜡烛进行的祭祀活动,通常是为了祭祀祖先或神灵。
- 土鼓:用泥土制作的鼓,通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 髦稚:指年轻人,尤其是少年。
- 幽恍际:在幽静的时光中,恍惚间的感觉。
- 周王世:指周朝的国王时代,象征着盛世。
- 青帝:古代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
- 冰箸:形容冰凉的筷子,可能指迎接春阳的饮食。
- 碧瓦:指青色的屋瓦,象征着屋宇的清新。
- 梅珠:形容梅花的娇艳和晶莹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象晋,明代诗人,生于江苏,长于文士之乡。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细腻观察。王象晋的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反映了他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缺题》写于一个春日的祭祀场合,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尊重。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欢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缺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部分描绘了蜡祭的热闹场面,土鼓声声,少年们欢聚一堂,体现出一种生动的节日气氛。接着,诗人引入了对历史的回忆,提到周王世,暗示着对盛世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冰箸迎阳辞碧瓦”,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阳的温暖与生机,仿佛在告别冬日的寒冷。而“梅珠散彩耀繁柯”则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美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繁荣的景象。
最后两句“春光积渐来茅舍,对酒能忘鼓腹歌”则是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在美好的春光中,人与人之间的欢聚与乐趣,借酒消愁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蜡祭喧喧土鼓搓:描绘了祭祀活动的热闹场景,土鼓的声音和蜡烛的光辉交织在一起。
- 纷纷髦稚拥如波:年轻人像波浪一样拥挤,表现出活力与青春的气息。
- 咏幽恍际周王世:在幽静的时光中吟咏,感慨历史的辉煌,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 布令行宣青帝和:提到青帝,象征着春天的和谐,寓意法令的发布与春天的到来。
- 冰箸迎阳辞碧瓦: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告别寒冷。
- 梅珠散彩耀繁柯:梅花的美丽盛开,象征着春的繁荣与希望。
- 春光积渐来茅舍:春天的光辉逐渐照进茅草屋,展现了生机。
- 对酒能忘鼓腹歌:借酒消愁,表达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年轻人比作波浪,表现出他们的活力与朝气。
- 拟人:将春光描述为能“积渐来”的力量,表现春天的温暖。
- 对仗:诗句中存在一定的对仗结构,如“冰箸迎阳”与“辞碧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间的欢乐,传达出乐观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祭:象征着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 土鼓:代表着节日的欢乐和人们的团结。
- 梅珠:象征春天的美丽和希望,传达生机勃勃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蜡祭的意义是什么? A. 祭祀活动
B. 春天的到来
C. 冬天的结束
D. 文化的象征 -
“冰箸迎阳辞碧瓦”中,“冰箸”主要指什么? A. 冷的饮食
B. 春天的食材
C. 迎接春阳的筷子
D. 餐具的装饰 -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愉悦
C. 愤怒
D. 怀念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生活的热情与豪放。
诗词对比:
- 王象晋与李白:王象晋的诗中体现了对传统和自然的尊重,而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体的豪情与奔放,二者在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但都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收录了多位明代诗人的作品,供读者参考。
- 《古诗词鉴赏指南》:帮助读者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