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六首 其五》
时间: 2025-01-26 07:2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树萧疏斜日漏。
雪藕调冰,已过炎蒸候。
几许西风吹薄袖。
画阑人似秋光瘦。
彩线慵拈谁耐绣。
玉骨支离,莫使新凉透。
露下虫声添僝僽。
月明珍重分携后。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树影下,斜阳透过稀疏的枝叶洒落。
白雪似的藕花调入冰水,酷热的夏天已经过去。
微风轻轻吹动着我的薄衣袖。
画栏外的人儿如秋光般显得瘦削。
绣花的彩线懒得去挑选,谁还耐心去绣呢?
娇弱的身子支离,别让新来的凉意透入心头。
露水下虫声哀怨地添了几分忧愁。
月光明亮,珍重我们分手时的约定。
注释:
- 碧树:指的是绿树,此处用来描绘环境的清新。
- 萧疏:指树木稀疏,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雪藕:藕花洁白如雪。
- 炎蒸候:指炎热的季节,代表夏天。
- 薄袖:指轻薄的衣袖,反映出季节的变化。
- 画阑:装饰性的栏杆,象征着一种优雅的环境。
- 玉骨支离:形容女子的身材娇弱,像玉一样细腻。
- 新凉透:指新的凉意渗透到身体里,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 僝僽:形容虫鸣声,带有些许忧愁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时翔,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风格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富有感情与哲理。
创作背景:
《蝶恋花六首》是王时翔在清代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情感。此首尤其体现了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歌鉴赏:
《蝶恋花六首 其五》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季节变换的感悟。全诗以“碧树萧疏斜日漏”开头,营造了一个清幽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和淡然的感觉。随着季节的转变,诗人感受到夏日酷热的消退,而秋风的来临则让人感到凉意渐生,这种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情感的隐喻。
诗中“画阑人似秋光瘦”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们随季节而来的情感变化,仿佛人也随着秋天的到来而变得消瘦,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脆弱。而“彩线慵拈谁耐绣”则表现了作者在面对繁琐的事情时的无奈与惆怅,似乎在表达对生活的倦怠感。
最后两句“露下虫声添僝僽,月明珍重分携后”将诗歌推向高潮,虫声和明月的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分离时刻的珍贵与无奈。因此,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深刻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波动,成为清代词作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树萧疏斜日漏:描绘了秋日的宁静,树木稀疏,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 雪藕调冰,已过炎蒸候:通过“雪藕”的意象,表达了夏季的结束,象征着清凉的到来。
- 几许西风吹薄袖:秋风轻拂,衣袖飘动,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 画阑人似秋光瘦:描绘了人因为季节变化而显得瘦弱,体现了秋天的凄凉和伤感。
- 彩线慵拈谁耐绣:对绣花的倦怠感,反映出生活的繁琐与无奈。
- 玉骨支离,莫使新凉透:强调了身体的脆弱,提醒自己不要让新冷的感觉侵袭内心。
- 露下虫声添僝僽:虫鸣声在露水下显得更加清晰,带有几分忧愁。
- 月明珍重分携后:在明亮的月光下,珍惜离别时的约定,暗示着情感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藕”,用雪来比喻藕花的洁白。
- 拟人:虫鸣声被赋予了感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碧树萧疏”和“月明珍重”形成了音韵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无常、季节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离别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了秋天的凄凉与人们内心的柔软。
意象分析:
- 碧树: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清新。
- 雪藕:白色的纯洁和美丽,暗示着清雅。
- 薄袖: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反映出人物的情感。
- 虫声:代表着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 月明:象征着美好的约定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体现了哪个季节的变化?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碧树萧疏”中的“碧树”主要指什么? A. 灌木
B. 绿树
C. 枯树
D. 参天大树 -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王时翔的作品都涉及到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倾向于直接抒发个人情感,而王时翔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内心的变化。
参考资料:
- 《清代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