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

时间: 2025-02-04 16:11:10

薄暮何人到,喧呼江上村。

发仓逢谒者,图绘得监门。

已到颠危极,犹蕲覆露恩。

刍尧如可献,民瘼尽堪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暮何人到,喧呼江上村。
发仓逢谒者,图绘得监门。
已到颠危极,犹蕲覆露恩。
刍尧如可献,民瘼尽堪论。

白话文翻译:

薄暮时分,有谁来到这个喧闹的江边村庄?
在仓库中恰好遇见了来访的人,绘制图画的正好到了监门。
现在已经到了极为危急的时刻,仍然希望能够得到庇护和恩惠。
如果能把刍草献上,百姓的苦难便可以尽情地讨论。

注释:

字词注释:

  • 薄暮:指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喧呼:指喧闹的声响。
  • 江上村:指位于江边的村庄。
  • 发仓:指仓库,发货的地方。
  • 谒者:拜访的人。
  • 监门:监视大门,可能是指官府或重要场所的大门。
  • 颠危极:指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 :指渴望、希望。
  • 覆露恩:希望得到保护和恩惠。
  • 刍尧:指草料,传统上用以献给官府或贵族。
  • 民瘼:百姓的痛苦或苦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刍尧”可以理解为古代对农民的供养和对百姓苦难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德嘉,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擅长抒情与写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成作于清代社会变迁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民众苦难的现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怀。

诗歌鉴赏:

《薄暮》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诗的开头以“薄暮何人到”引入,营造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不安,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江边村庄的喧闹场景,带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切与渴望。这种对比使得后文对危急时刻的描写显得更加沉重。

“已到颠危极,犹蕲覆露恩”一句,诗人直面社会的危机,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希望的交织。尽管生活在困境中,诗人仍然寄希望于社会的恩惠,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无力感,也呈现了对社会救助的渴求。

最后两句“刍尧如可献,民瘼尽堪论”,通过献草料的意象,象征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关注,强调了社会责任感。这首诗在静谧的薄暮中透出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暮何人到:问谁在薄暮时分到来,暗示孤独与期待。
  • 喧呼江上村:描绘江边村庄的喧闹,传达出生活的繁忙与困扰。
  • 发仓逢谒者:在仓库遇见来访者,象征着人际交往与社会联系。
  • 图绘得监门:图画与监门的结合,或许暗示着对权力的依赖与不安。
  • 已到颠危极:直面危机,表现社会现状的严峻。
  • 犹蕲覆露恩:希望得到恩惠,体现对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待。
  • 刍尧如可献:象征对社会的贡献,体现责任感。
  • 民瘼尽堪论:强调民众的苦难,呼唤社会关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薄暮”引申出孤独与等待的情感。
  • 拟人:将社会现象赋予人性,表现人们的情感与需求。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间疾苦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民众福祉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薄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江上村:代表着乡村生活的真实与喧嚣。
  • 监门:象征着权威与社会规则。
  • 刍尧:代表对社会的贡献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薄暮”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清晨
    B. 傍晚
    C. 中午
    D. 深夜

  2. “发仓逢谒者”中的“谒者”指的是什么?
    A. 访客
    B. 朋友
    C. 官员
    D. 商人

  3. 诗人对百姓的痛苦持什么态度?
    A. 漠不关心
    B. 深表同情
    C. 置若罔闻
    D. 享受其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金德嘉的《薄暮》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历史感的结合。两者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