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贡三咏》

时间: 2025-01-27 04:10:05

崇山脩竹小兰亭,人在云烟深处行。

环立千竿了清绝,中盘一径巧纡萦。

纷纷雁鹜庭堆案,扰扰蝇蜗市有声。

洞里道人忘底事,小桥西畔句初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山脩竹小兰亭,
人在云烟深处行。
环立千竿了清绝,
中盘一径巧纡萦。
纷纷雁鹜庭堆案,
扰扰蝇蜗市有声。
洞里道人忘底事,
小桥西畔句初成。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山峦和修竹环绕着小兰亭,
人在如云烟般的深处漫步。
四周耸立着千根竹子,显得清幽绝伦,
小路蜿蜒曲折,宛如巧妙的编织。
纷乱的雁群和水鸟在庭院中聚集,
喧闹的蝇虫和蜗牛在市集上发出声音。
洞中的道人忘却了世间事,
在小桥西边的地方,诗句刚刚成型。

注释

  • 崇山:高耸的山,形容山的高度。
  • 脩竹:修长的竹子,形容竹子的生长状态。
  • 小兰亭:指小而雅致的兰亭,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关。
  • 环立:环绕而立,形容竹子围绕在周围。
  • 清绝:清幽绝世,形容环境的宁静与美好。
  • 巧纡萦:形容道路曲折而巧妙。
  • 雁鹜:指雁和水鸟,形容鸟类的聚集。
  • 扰扰:喧闹的样子。
  • 洞里道人:指隐居在山洞中的修道者。
  • 句初成:刚刚写成的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鹿卿,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反映了其隐逸生活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章贡三咏》是徐鹿卿在游览章贡地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世纷扰的超然。诗中展现了隽永的山水意境,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章贡三咏》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崇山脩竹小兰亭”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山水与竹子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场景。诗中“人在云烟深处行”暗示了人们在自然中行走时的那种逍遥自在,仿佛与世隔绝,融入了自然的怀抱。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环绕的竹林,展现了极致的宁静。这里的“千竿了清绝”不仅传达了自然的清幽,更映射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接下来的“纷纷雁鹜庭堆案,扰扰蝇蜗市有声”则给人一种反差感,虽然诗人身处于清幽之地,却也不乏世俗的喧嚣,这种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最后两句“洞里道人忘底事,小桥西畔句初成”更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他在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宁静的状态。整体上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同时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尘世的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崇山脩竹小兰亭:描绘了高山与修竹的自然景观,小兰亭的存在为场景增添了人文气息。
  2. 人在云烟深处行:表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
  3. 环立千竿了清绝:四周的竹子环绕而立,形成了一种清幽的氛围。
  4. 中盘一径巧纡萦:小路蜿蜒曲折,给人一种迷人的感觉。
  5. 纷纷雁鹜庭堆案:鸟儿在庭院中聚集,生动描绘自然生动的一幕。
  6. 扰扰蝇蜗市有声:市集的喧嚣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7. 洞里道人忘底事:隐士忘却世俗的烦恼,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8. 小桥西畔句初成:在自然的激发下,诗人刚刚构思出新的诗句。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云烟”形容环境的朦胧,增加了诗意。
  • 对仗:如“纷纷雁鹜”与“扰扰蝇蜗”,形成声韵上的和谐。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如“道”)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描绘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灵感的状态。

意象分析

  • 崇山与脩竹: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坚韧。
  • 小兰亭:代表着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现诗人对文学的追求。
  • 云烟:象征着超脱与宁静,暗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
  • 雁鹜与蝇蜗:描绘了自然生灵的活泼,形成与静谧之间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环立千竿了清绝”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竹子的清幽
    • B. 市集的喧闹
    • C. 小桥的宁静
  2. 填空题:诗中“人在云烟深处行”,表达了诗人对___生活的向往。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洞里道人”是指一个隐居的修道者。(对/错)

答案

  1. A
  2. 隐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徐鹿卿的《章贡三咏》都表现了山水的美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宁静与孤独,而徐鹿卿则在宁静中加入了对世俗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徐鹿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