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雨后南下洼看芦洲水涨,邈然有江湖间意》
时间: 2025-01-11 10:5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雨后南下洼看芦洲水涨
作者: 周寿昌
一碧荡芦洲,晴沙得雨流。
趁西风作去弄新秋。
绝似湘江波色冷,只少个,钓渔舟。
雨霁夕阳收,钟声撼寺楼。
望西山云气仍浮。
准约重阳来载酒,篱外菊,试开不。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清澈的芦洲,阳光照耀下沙滩湿润。
趁着西风,带着新秋的气息,轻轻荡漾。
那波光倒映,恰似湘江的清冷,只是少了那钓鱼的小舟。
雨过天晴,夕阳收起,钟声在寺楼间回荡。
向西望去,山头的云气依然飘渺。
约定在重阳节来时带酒,看看篱外的菊花是否已经开放。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碧:形容水面清澈透明,呈现出一片碧绿。
- 芦洲:长满芦苇的洲滩。
- 晴沙:晴天的沙地,经过雨水的冲刷,变得光滑湿润。
- 绝似:恰似,形容非常相似。
- 湘江:指湘江,流域在湖南省,水色清冷。
- 钟声撼寺楼:钟声震动寺庙楼阁,形容声响悠远。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聚。
- 钓渔舟:常用意象,代表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寿昌(1640-1730),字景星,号兰亭,清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清新脱俗,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其诗作常表现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雨后南下洼的自然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描绘了雨后宁静的自然景观,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唐多令 雨后南下洼看芦洲水涨》是周寿昌描绘自然景色的一首佳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芦洲的美丽景象。首句“一碧荡芦洲”,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芦洲的清澈与宁静,给人以清新的视觉冲击。接着“晴沙得雨流”,则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雨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趁西风作去弄新秋”,借助西风的意象,传达了秋天来临的气息。这一情节不仅仅是自然的变化,更隐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诗中提及“绝似湘江波色冷”,将湘江的冷清与芦洲的景色相提并论,加深了情感的共鸣。
随着诗的深入,雨霁后的宁静和夕阳的美丽交织在一起,钟声的回荡更是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禅意和深邃。最后的“准约重阳来载酒”,不仅是对未来的期待,也表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友谊与生活的珍视。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碧荡芦洲:描绘水面如碧玉般清澈,荡漾起伏,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
- 晴沙得雨流:雨后的沙地湿润,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趁西风作去弄新秋:借助西风,感受秋天的气息,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情。
- 绝似湘江波色冷:将芦洲的水色与湘江相比较,增添了深度与宽广的意象。
- 只少个,钓渔舟:意境中缺少了渔舟,暗示一种生活的缺失或孤独。
- 雨霁夕阳收:雨过天晴,夕阳渐隐,表现了时光的流逝。
- 钟声撼寺楼:钟声的悠远回荡,增添了诗的神韵。
- 望西山云气仍浮:远望西山,云雾缭绕,渲染出画面的朦胧美。
- 准约重阳来载酒:表达了对未来重阳节的期待,寄托了交友的情谊。
- 篱外菊,试开不:最后提到菊花,象征着重阳节,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湘江波色冷”与“芦洲”的对比,增强了意象的层次感。
- 拟人:“钟声撼寺楼”,使声音有了生命,增加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洲:象征自然、宁静。
- 西风:代表秋天的到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菊花:象征着长寿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面颜色是哪种? A. 碧绿
B. 青蓝
C. 红色
D. 淡黄 -
“准约重阳来载酒”中的“重阳”代表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D. 春节 -
诗中所提到的“湘江”是哪个省的河流? A. 湖南
B. 湖北
C. 广东
D. 浙江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杂诗》 - 王维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静夜思》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而《唐多令》则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