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雪》
时间: 2025-01-26 04:05: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雪
作者: 吴景奎 〔元代〕
春近柳依依。天台客未归。
任东阳减却腰围。
手撚梅花吟未了,惊眼底雪花飞。
相对两忘机。青山陡觉非。
想鹅池夜令难违。
谁道子猷豪富甚,银箬笠玉蓑衣。
白话文翻译:
春天临近,柳树轻轻摇曳。天台的客人还没有回来。
任凭东阳的气候减去了我的腰围。
我手中捻着梅花,吟唱未尽,惊觉眼前雪花飞舞。
面对面,心中无所挂念。青山在眼前陡然显得不同。
想起鹅池之夜的约定,真是难以违背。
谁说子猷的豪富不如我,银箬笠和玉蓑衣也有其独特的美。
注释:
- 柳依依:柳树轻柔摇曳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息。
- 天台客:天台是指天台山,常被诗人用作寄情之地,客指在外游子。
- 东阳:指东阳地区,春天气候的变化。
- 撚梅花:捻着梅花,指吟咏梅花,梅花象征高洁。
- 惊眼底雪花飞:突然看到雪花飞舞,意象清新,暗示诗人心境的惊喜。
- 两忘机:指忘却心机、烦恼,与人相对无所挂虑。
- 鹅池:指鹅池之夜,与人约定的美好记忆。
- 子猷:指的是风流才子,可能暗指某位历史人物。
- 银箬笠玉蓑衣:形容诗人的简朴与雅致,银箬笠是用银色箬竹做的斗笠,玉蓑衣是用玉色的蓑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景奎,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唐多令 雪》写于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时节,但诗中却出现了雪花飞舞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春雪的独特意境。诗人以此反映出对游子归来无期的思念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唐多令 雪》以春天的柳依依为引子,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盎然。然而,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对远方游子归来的期盼与无奈。开头的“春近柳依依”展示了春天的气息,接着“天台客未归”则透出了游子未归的孤寂。接下来的“任东阳减却腰围”,不仅表明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也隐含着诗人对身材的消瘦与对游子的思念之苦。
诗人手中捻着梅花,吟唱未了,突如其来的雪花飞舞,让他惊觉眼前的美景,似乎将思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此,雪花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怀念。
面对面无所挂虑的场景,青山在此时显得愈发不同,诗人似乎在感悟人生的哲理,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无所挂虑的境界。而“想鹅池夜令难违”则唤起了对往昔美好约定的追忆,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感慨。
最后的“谁道子猷豪富甚,银箬笠玉蓑衣”更是强调了诗人不以物质富贵为重,而是珍视内心的高洁与清雅。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典雅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近柳依依:春天来临,柳树柔柔地摇动,表现出春的气息。
- 天台客未归:游子尚未归来,表达了思念之情。
- 任东阳减却腰围:任由春天的变化影响自身,暗示了身心的变化。
- 手撚梅花吟未了,惊眼底雪花飞:捻着梅花吟唱,突然看到雪花,形成鲜明对比。
- 相对两忘机:相对而坐,心中无所挂虑,体现一种宁静的心态。
- 青山陡觉非:青山在眼前显得与以往不同,暗示思考的变化。
- 想鹅池夜令难违:怀念往昔的约定,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 谁道子猷豪富甚,银箬笠玉蓑衣:质疑外界对富贵的看法,强调内心的高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柳树比作生命的象征,春雪则比作心情的变化。
- 拟人:将梅花与诗人心情结合,赋予梅花以生命。
- 对仗:如“银箬笠玉蓑衣”,形成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春天的生机与雪花的突如其来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游子归来的思念,揭示了内心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反思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情。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诗人内心的追求。
- 雪花:象征纯洁与美好,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青山: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宁静,是诗人思考的背景。
- 鹅池:象征美好回忆与遗憾的约定,体现人对过往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唐多令 雪》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景奎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天台”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座山
C. 一种茶
D. 一种乐器 -
“银箬笠玉蓑衣”在诗中主要强调了什么? A. 物质的富贵
B. 诗人的高洁与雅致
C. 游子的归来
D. 春天的气息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唐多令 雪》都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突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后者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 《月夜忆舍弟》通过夜色描绘思念,和《唐多令 雪》一样,均流露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但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意象则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