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遥祝为韬仲赋》

时间: 2025-01-25 03:01:21

江上遥遥望白云,江中出没数鱼群。

难将赤鲤供慈母,悔著青衫谒圣君。

燕子拂舟撩客语,榴花度酒入兰薰。

天涯两地遥相祝,水远山长那得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遥祝为韬仲赋
江上遥遥望白云,
江中出没数鱼群。
难将赤鲤供慈母,
悔著青衫谒圣君。
燕子拂舟撩客语,
榴花度酒入兰薰。
天涯两地遥相祝,
水远山长那得闻。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遥望白云,江里游动着几群鱼。
难以将赤色的鲤鱼奉献给慈母,
我后悔穿着青衫去拜见圣君。
燕子在舟边轻拂,聊起客人的话语,
榴花的美酒因兰香而入杯。
天涯两地遥遥相祝,
这水远山长,何以得知彼此的消息?

注释

  • 韬仲: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因其智慧被称为“武侯”,诗人用其来表达对母亲和圣君的敬意。
  • 赤鲤:鲤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孝顺,诗中提到难以奉献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歉意。
  • 青衫:青色的衣服,通常象征着书生,指诗人自己。悔著青衫表明他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 榴花:指石榴花,象征着美好和丰收,这里用作饮酒的美好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畏,号青藤,明代画家、诗人、书法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徐渭的诗词多反映个人情感,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创作背景

《白云遥祝为韬仲赋》创作于徐渭晚年,他在作品中流露出对故乡和母亲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作品中蕴含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诗歌鉴赏

徐渭的《白云遥祝为韬仲赋》以白云为引,开篇即展现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诗的构架上,作者通过对江边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白云、鱼群、燕子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

诗中“难将赤鲤供慈母”一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奉献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对孝道的重视。而“悔著青衫谒圣君”则透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衫象征着书生的身份,诗人似乎在反思自己的选择,感到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理想的迷惘。

“天涯两地遥相祝,水远山长那得闻”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尽管相隔遥远,但心中的祝福却是始终存在的。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以自然景象为引,逐步深化至对亲情与理想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上遥遥望白云”:在江边远远望着白云,营造出一种悠远、孤独的氛围。
    • “江中出没数鱼群”:江水中游动着几群鱼,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活力。
    • “难将赤鲤供慈母”: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鲤鱼象征着孝心。
    • “悔著青衫谒圣君”:对自己选择的反思,流露出对理想的不满与对母亲的愧疚。
    • “燕子拂舟撩客语”:燕子飞来轻拂舟边,与客人轻声交谈,展现一种温暖的场景。
    • “榴花度酒入兰薰”:饮酒时石榴花的香气与兰香相融,营造出一种醉人的美好氛围。
    • “天涯两地遥相祝”:尽管相隔遥远,依然互相祝福,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 “水远山长那得闻”:水远山长,难以传递音信,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白云与鱼群的描绘,增强了自然与人情的联系。
    • 对仗:如“水远山长”,形成了优美的音韵。
    • 拟人:燕子拂舟撩客语,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揭示了亲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思考与深深的思念。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心灵的挣扎与对故乡的眷恋,传达出人们在面对远离亲人时的无奈与祝福。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着遥远与思念,给人以悠远的感觉。
  • 赤鲤:代表着对母亲的孝心与思念。
  • 燕子:象征着春天与希望,带来温暖的情感。
  • 榴花:象征着美好与丰收,增添了诗中饮酒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赤鲤”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孝心
    C. 生命
    答案:B

  2. “天涯两地遥相祝”中“天涯”指的是什么? A. 亲人的距离
    B. 自然景观
    C. 心灵的距离
    答案:A

  3. 诗中“榴花度酒入兰薰”体现了什么意象? A. 美好的回忆
    B. 孤独的心情
    C. 丰富的饮酒场景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孤独与理想的思考,但更强调了饮酒的豪情与洒脱。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关怀,与徐渭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突显出不同的主题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