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华山禅院》
时间: 2025-01-26 01:40: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崩腾。因知境胜终难到,问著人来悉不曾。斜谷暗藏千载雪,薄岚常翳一龛灯。多惭不及当时海,又下嵯峨一万层。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曾经栖息过菩萨和僧人,旃檀木的楼殿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因为知道这里的风景胜过其他地方,却始终难以到达,问那些来过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到过。斜斜的山谷里暗藏着千年的积雪,薄薄的雾气常常遮挡着一盏明灯。感到惭愧,比起当年大海的情景,我又要攀登嵯峨的山峰一万层。
注释:
- 兹地:今这里。
- 菩萨僧:指修行的僧人,菩萨是佛教中有大慈大悲之心的修行者。
- 旃檀:檀香木,常用于佛教建筑。
- 崩腾:形容水流奔腾而下。
- 境胜: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斜谷:倾斜的山谷。
- 薄岚:薄雾。
- 一龛灯:一盏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因其禅宗背景而被称为“禅僧”,他的诗多反映佛教思想,兼具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游览金华山的禅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感慨,以及对人世喧嚣的超然态度,反映了他对修行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金华山禅院》是一首描写自然山水与禅意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兹地曾栖菩萨僧”,将读者带入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暗示着这片土地的灵性和历史。这种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优美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如“旃檀楼殿”与“瀑崩腾”,展现了金华山的壮丽和神秘。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境界的追求,但又感到难以到达,这种矛盾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惆怅。诗中“斜谷暗藏千载雪,薄岚常翳一龛灯”描绘出一种神秘的景象,似乎隐喻着内心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最后“多惭不及当时海,又下嵯峨一万层”不仅表达了对自身的谦卑,也体现了对自然壮丽的敬畏,诗人通过嵯峨的山峰表达了超越和追求的决心。这首诗兼具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兹地曾栖菩萨僧”:指这块地方曾经有菩萨和僧人栖息。
- “旃檀楼殿瀑崩腾”:描绘了壮观的佛教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 “因知境胜终难到”:虽然知道这里的美丽,但却难以到达。
- “问著人来悉不曾”:询问来过此地的人,竟无人到访。
- “斜谷暗藏千载雪”:描绘了幽深的山谷和积雪的意象。
- “薄岚常翳一龛灯”:薄雾常常遮挡着灯光,象征着希望的隐蔽。
- “多惭不及当时海”:感到惭愧,不如往昔的海洋。
- “又下嵯峨一万层”:表明了对未来追求的决心与艰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楼殿比作瀑布,生动形象。
- 对仗:如“斜谷”和“薄岚”,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自然景观和宗教意象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诗意。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金华山的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与自然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深刻关系和追求。
意象分析:
- 菩萨:象征慈悲与智慧。
- 旃檀楼殿:代表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 瀑布:象征生命的奔放与不息。
- 千载雪:寓意时间的流逝与记忆。
- 薄岚:象征迷雾中的希望与光明。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菩萨僧”指的是什么?
- A. 修行的僧人
- B. 诗人
- C. 普通人
- “斜谷暗藏千载雪”表达了什么?
- A. 山谷的美丽
- B. 时间的沉淀
- C. 雪的寒冷
- 诗人感到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 A. 个人的修行不足
- B. 无法到达美丽的境地
- C. 对历史的敬畏
- 诗中提到的“菩萨僧”指的是什么?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比较贯休的《游金华山禅院》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贯休更侧重于佛教的禅意,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贯休与唐代佛教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