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成都玉局观孙位画龙》

时间: 2025-01-11 09:52:24

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龙。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蟠屈身长八十尺。

游人争看不敢近,头觑寒泉万丈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
金城柱上有二龙。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
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
蟠屈身长八十尺。
游人争看不敢近,
头觑寒泉万丈碧。

白话文翻译:

我在苏州昆山的佛殿中看到,
金色的城柱上雕刻着两条龙。
老和尚传说这些是僧繇的手笔,
他常常与龙在海中争斗。
又听说在蜀国的玉局观中有孙位的遗迹,
那龙蜷曲着身子,长达八十尺。
游人争相观赏却不敢靠近,
仰头望去,寒泉水深达万丈碧蓝。

注释:

  • 昆山:位于江苏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 金城柱:黄金制成的城柱,象征着富贵和威严。
  • 僧繇:传说中的画家,以画龙闻名,传说其画的龙能够飞升。
  • 蟠屈:蜷缩的样子,形容龙的姿态。
  • 寒泉:形容泉水清澈而冰冷,给人以深邃的感觉。

典故解析:

  • 僧繇: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他的画技高超,尤其以画龙著称,传说他所画的龙栩栩如生,能够飞翔。
  • 孙位:指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孙位,传说他在玉局观的龙形画作也极具神韵,吸引了众多游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字维岳,号澄江,因其诗风清新隽永而受到后世赞誉。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人借助描写龙的形象,表达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与崇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苏州昆山佛殿和蜀国玉局观的名胜,尤其是那两条龙的形象,既有历史传说的厚重感,又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悟。开头的两句引入了昆山的佛殿,金色的城柱上雕刻的龙,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传说中的僧繇,展示了他对传统艺术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追溯。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蜀国的孙位作品,显现出龙的伟大和气势,游人虽心生向往,却因其威严而不敢靠近,这一情景描绘出一种既敬畏又向往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意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游人的反应与龙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出龙的神秘与威严。诗中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诗人开篇引入昆山的佛殿,设定了地点。
    • “金城柱上有二龙”:描绘了金色的柱子上雕刻的龙,暗示了富贵和神秘。
    •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引用传说,增加了艺术的历史厚度。
    • “寻常入海共龙斗”:形象地描述了僧繇与龙的传奇故事。
    •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转入蜀国,增添了诗的地域广度。
    • “蟠屈身长八十尺”:强调龙的巨大,给人以震撼。
    • “游人争看不敢近”:描绘游人的心态,表现出对龙的敬畏。
    • “头觑寒泉万丈碧”:结尾以美丽的景色收束,给人以想象空间。
  • 修辞手法

    • 对比:游人与龙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既向往又畏惧的情感。
    • 形象描绘:通过细腻的描绘,增强了龙的神秘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龙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对艺术的追求,表现出人们对伟大作品的崇敬与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力量、尊贵和神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 寒泉:表现出深邃与清澈,象征着高雅与纯净,给人以美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贯休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僧繇”以什么著称?

    • A) 书法
    • B) 绘画
    • C) 音乐
    • D) 诗歌
  3. “游人争看不敢近”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惊恐
    • C) 敬畏
    • D) 无所谓

答案

  1. B) 贯休
  2. B) 绘画
  3. C) 敬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龙门吟》- 王维

诗词对比

  • 贯休的《题成都玉局观孙位画龙》与李白的《庐山谣》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贯休则更强调历史与艺术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绘画史》
  • 《诗词鉴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