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一上人经阁
作者:贯休 〔唐代〕
鸟外何须去,衣如藓亦从。
但能无一事,即是住孤峰。
雨歇云埋阁,月明霜洒松。
师心多似我,所以访师重。
白话文翻译:
在鸟的外面何必去远方,我的衣服就像苔藓一样自然。
只要能够不去思虑任何事情,这就是我独自住在高峰上的生活。
雨停了,云雾缠绕着阁楼,月光明亮,霜洒在松树上。
我的心思与师父相似,因此我特意去拜访师父。
注释:
字词注释:
- 鸟外:鸟的外面,指远方或外界。
- 藓:苔藓,形容衣服朴素自然。
- 无一事:没有一件事情,表达无欲无求的境界。
- 住孤峰:居住在孤独的高峰,象征隐居的生活。
- 师心:师父的心意。
- 重:重视,强调。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孤峰”与隐者文化相关,许多隐士选择高山隐居,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僧人,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诗歌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隐居生涯,反映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师父的敬仰之情,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贯休的《题一上人经阁》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美好与深邃。开篇“鸟外何须去,衣如藓亦从”,诗人用“鸟”象征自由,表明了对外在世俗的无欲无求,衣服如苔藓般自然,突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但能无一事,即是住孤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真正的隐居并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无所事事的心态。此句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强调心灵的自在与无所执着。
“雨歇云埋阁,月明霜洒松”,这一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诗人栖息的环境中。雨停后,白云笼罩阁楼,月光洒落在松树上,构成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最后一句“师心多似我,所以访师重”,表达了诗人与师父之间的心灵契合,强调了对师父的尊重与向往,表明了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仍然重视师道传承的态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展现了贯休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鸟外何须去:不必远离鸟儿的栖息之地,暗示对外在世界的无兴趣。
- 衣如藓亦从:衣服像苔藓般自然,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 但能无一事:强调内心的自由,只要无所事事,便可达到理想的隐居状态。
- 即是住孤峰:即使身处高峰,心无所挂,才是真正的隐居。
- 雨歇云埋阁:描绘雨停后宁静的景象,带来一种安详的感觉。
- 月明霜洒松:月光明亮,霜降洒在松树上,增添了清冷的意境。
- 师心多似我:与师父的心思相似,表示对师父的敬仰与共鸣。
- 所以访师重:因此倍加重视对师父的拜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衣如藓”,将衣服与苔藓相提并论,形象地表达了自然与简朴。
- 拟人:如“雨歇云埋阁”,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生动。
- 对仗:全诗语言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反映了禅宗的思想,展现了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象征自由与灵动。
- 藓:代表自然与朴素,隐士生活的理想状态。
- 孤峰:象征孤独与独立,隐居生活的境界。
- 雨、云、月、霜:自然元素,营造出宁静幽远的环境,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衣如藓”意指:
A. 衣服华丽
B. 衣服自然
C. 衣服破旧
D. 衣服干净 -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繁华
B. 无欲无求
C. 感到孤独
D. 追求名利 -
诗中的“鸟外”指的是:
A. 远方的鸟
B. 外界的诱惑
C. 隐士的境界
D. 自然的声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隐居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内心的自由。
诗词对比:
- 贯休的《题一上人经阁》与王维的《终南山》: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隐居心态,但贯休更强调内心的无所事事,而王维则通过山水抒发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文集》
- 《唐代隐士文化研究》
以上为贯休《题一上人经阁》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美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