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侍郎》

时间: 2025-04-28 19:35:28

从知无远近,木落去闽城。

地入无诸俗,冠峨甲乙精。

山多高兴乱,江直好风生。

俭府清无事,唯应荐祢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沈侍郎
作者: 贯休 〔唐代〕
从知无远近,木落去闽城。
地入无诸俗,冠峨甲乙精。
山多高兴乱,江直好风生。
俭府清无事,唯应荐祢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沈侍郎的送别之情。作者提到对方即将远行,虽然相隔无远近,但对离别的感伤依然存在。诗中提及的“木落去闽城”,暗示着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悲凉。接着,诗人感叹世俗的纷扰已远离,沈侍郎的高尚品德如同“冠峨”的甲乙,显得格外出众。最后,诗人描绘了自然的景象,山川的美好与清幽,表明沈侍郎在清净的环境中,或许能更好地展现其才华,只有像祢衡那样的人才能被人推荐。

注释:

  • 知无远近:表示相知的深厚,不在乎距离的远近。
  • 木落去闽城:秋天树木的落叶,寓意离别和凋零。
  • 无诸俗:不受世俗的干扰。
  • 冠峨:形容高大出众,形容沈侍郎的才能或品德。
  • 甲乙精:指优秀的人才,甲乙作为代称。
  • 山多高兴乱:山的多样与高耸,形容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 江直好风生:江面平静,风吹而起,象征顺利与美好。
  • 俭府清无事:指清贫的生活,没有纷扰的事务。
  • 荐祢衡:提及历史上的祢衡,指才德兼备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精通道教和佛教,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抒情见长,反映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沈侍郎之际,表露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融入了对自然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沈侍郎的深厚情谊。贯休的笔调清新,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的赞美。诗中将离别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木落”与“江直”的对比,前者代表了凋零与离别,后者则象征着顺畅与希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外,诗中提到的“俭府清无事”,展现了沉静内敛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心灵的宁静与清白。

贯休通过对沈侍郎的赞美,强调了高尚品德的价值,突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却又不失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唐诗特有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知无远近:表达了即使相隔遥远,依然心知肚明。
  • 木落去闽城: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离别的情感。
  • 地入无诸俗:强调远离世俗的烦恼,体现理想的追求。
  • 冠峨甲乙精:赞美沈侍郎的才华与品德,形容其卓越。
  • 山多高兴乱:描绘山的变化与美丽,展现自然的魅力。
  • 江直好风生:象征友人生涯顺利,未来可期。
  • 俭府清无事:表达一种简朴清静的生活态度。
  • 唯应荐祢衡:将沈侍郎比作祢衡,强调其才华与值得推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沈侍郎比作高大的山峰,象征其品德与才华。
  • 对仗:如“山多高兴乱,江直好风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木落”、“江直”,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人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对人情与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落:代表离别与凋零。
  • :象征高峰与理想。
  • :象征顺畅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落”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离别与凋零
    C. 丰收的季节
    D. 新的开始

  2. 诗中提到的“俭府”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奢华
    B. 简朴清静
    C. 纷扰忙碌
    D. 贫穷

  3. “唯应荐祢衡”中的“祢衡”指代哪种人? A. 普通百姓
    B. 才德兼备之人
    C. 权贵
    D.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别》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送别》同样表达送别之情,但更多关注于人生的无奈与苦楚;而贯休的《送沈侍郎》则侧重于对友人的赞美与未来的期许,情感基调更为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