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庐山衲僧》

时间: 2025-01-11 08:12:59

飞锡下崆㟅,清高世少双。

冻天方筛雪,别我去何邦。

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

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庐山衲僧
飞锡下崆㟅,清高世少双。
冻天方筛雪,别我去何邦。
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
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高洁的庐山僧人,他在寒冷的冬天离开,向未知的地方去。诗人感慨这位僧人清高的品质在世上难得,离别之时,满天飞雪仿佛在为他的离去送行。诗中提到的赤乌亥和白蚌江,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而最后一句则表现了路人的关注与仰慕,感叹于这位僧人的高雅。

注释:

  • 崆㟅: 指崆峒山,古代道教圣地之一。
  • 飞锡: 僧人持锡杖而行,象征出行乞食。
  • 冻天: 寒冷的天气。
  • 筛雪: 比喻雪花从空中纷纷飘落,像是在筛选一般。
  • 赤乌亥: 可能指赤乌山,或直接指代一种自然景观。
  • 白蚌江: 可能指某条江河,描绘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08年。贯休以其诗风清新脱俗、内容高远著称,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庐山,表现了诗人对一位高洁僧人的敬仰与惜别,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僧侣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渗透着对人世间清高品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庐山衲僧》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送别诗。诗中描绘了一个高洁的僧人从崆峒山出发,走向未知的旅途,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品格的赞美和对其离去的惋惜。首句“飞锡下崆㟅”以动感描绘僧人形象,表现出他的洒脱与不拘。接下来“清高世少双”更是点明了其难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清高者的向往与珍惜。后面几句通过“冻天方筛雪”描绘了严寒的自然景象,似乎是在为僧人的离去增添了几分凄凉的色彩。而“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则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暗示僧人所走的路途既有自然的美丽,也有诗人心中对他未来的祝福与期待。结尾一句“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则生动地表现了路人对这位僧人的仰慕,反映了社会对清高品德的认同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锡下崆㟅: 僧人持锡杖而下山,给人一种动感和远去的印象。
  2. 清高世少双: 赞美僧人的高洁品质,世上少有同类。
  3. 冻天方筛雪: 寒冷的天,雪花如筛子一般纷纷而下,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别我去何邦: 表达了对僧人离去方向的不知与不舍。
  5. 烧绕赤乌亥: 描绘自然景象,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或情感的寄托。
  6. 云漫白蚌江: 传达出自然的辽阔与美丽。
  7. 路人争得识: 表达路人对僧人的关注与仰慕。
  8. 空仰鬓眉庞: 无奈地仰望着,感叹于僧人的品格与气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冻天方筛雪”,将雪花的飘落比喻为筛选,形象生动。
  • 对仗: 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高僧人的描写,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飞锡: 象征着僧人的出行与洒脱。
  2. : 寒冷与纯净,象征着一种高洁的品质。
  3. 赤乌亥: 自然景观,象征着神秘与远方。
  4. 白蚌江: 代表了自然的美丽与广阔,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崆㟅”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座寺庙
  2. 诗人如何描述僧人的品质?

    • A. 平凡
    • B. 清高
    • C. 喧嚣
  3. “冻天方筛雪”中的“方筛”是比喻什么?

    • A. 雪花的纷纷而落
    • B. 一种工具
    • C. 天气的寒冷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送别》《送庐山衲僧》:两首诗都在送别,但《送别》更多表现了离愁别绪,而《送庐山衲僧》则更着重于对高洁品德的赞美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