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秋兰
长林众草入秋荒,
独有幽姿逗晚香。
每向风前堪寄傲,
几因霜后欲留芳。
名流赏鉴还堪佩,
空谷知音品自扬。
一种孤怀千古在,
湘江词赋奏清商。
白话文翻译
在浓密的树林与杂草中,已是秋天的荒凉,
唯有这幽静的兰花在傍晚时分散发香气。
每当微风吹来时,它也显得傲然挺立,
几许霜降之后,仍然渴望留芳。
那些名流对它的欣赏,还是可以佩服,
在空谷中,知音的品味自会流传。
这种孤独的情怀在千古流传,
就像湘江的词赋,演奏出清雅的旋律。
注释
- 长林:指茂密的树林。
- 众草:指杂草丛生。
- 幽姿:形容兰花的婀娜姿态。
- 晚香:傍晚散发的香气。
- 堪寄傲:可以寄托一种傲然自得的态度。
- 霜后:指霜降之后的时节。
- 名流:指社会上具有声望的人。
- 空谷知音:比喻在偏远的地方也能遇到知音。
- 孤怀:孤独的情怀。
- 湘江:指湘江,常与诗词有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静诺,字不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作品多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相互交融。
创作背景
《咏秋兰》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墨客对自然的审美情怀与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思之际。秋天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成熟,而兰花则代表着高洁与孤独,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兰花的赞美与自身情感的共鸣。
诗歌鉴赏
《咏秋兰》是静诺通过兰花抒发孤独情怀的诗作,诗中描绘了秋天的环境与兰花的独特气质。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长林众草入秋荒",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凋零,与兰花的独特幽香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将兰花的傲然与坚持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将兰花的傲气与不屈精神升华为一种人生态度。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提到“名流赏鉴还堪佩”,可以看出兰花不仅仅是自然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社会上对其的赞美与鉴赏,使得它在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两句“空谷知音品自扬”,将兰花的孤独与知音的珍贵结合,表明即便处于偏僻之地,兰花的美丽与气质依然能够被懂得的人所认可和赞赏,这种精神的追求与表达,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林众草入秋荒: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树林与杂草的荒凉,暗示着生命的衰退。
- 独有幽姿逗晚香:兰花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绽放,散发出清香,表现出其独特与高洁。
- 每向风前堪寄傲:兰花在风中显得傲然自得,象征着坚定的性格与不屈的精神。
- 几因霜后欲留芳:即使遭遇霜降,兰花仍希望能继续散发香气,寓意着对生命的执着。
- 名流赏鉴还堪佩:社会上有名望的人也会欣赏兰花,将其视为珍宝。
- 空谷知音品自扬:在偏僻的地方,知音能够识别兰花的美丽,表明真正的理解与欣赏是稀有的。
- 一种孤怀千古在:兰花的孤独情怀在历史长河中依然存在,强调了兰花的永恒价值。
- 湘江词赋奏清商:以湘江的词赋作为比喻,表达了高雅的艺术追求与兰花的气质相一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的傲然与人生哲理相联系,展现出诗人的情感。
- 拟人:兰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意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句子之间形成了音韵和谐的对仗。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兰花的高洁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兰花的独特气质,诗人传达了自我价值的坚持与文化精神的追求,反映了一种孤独却坚定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孤独、清雅,常用以表现文人的情怀。
- 秋天:象征生命的流逝、成熟与反思。
- 知音:象征理解与共鸣,强调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咏秋兰》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静诺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空谷知音”是什么意思?
- A) 在偏远地方有懂得的人
- B) 只有山谷里的声音
- C) 大家都知道的名人
- D) 只有空旷的地方
-
“独有幽姿逗晚香”中的“幽姿”指的是什么?
- A) 迷人的景色
- B) 兰花的姿态
- C) 秋天的气息
- D) 清晨的露水
答案:
- B) 静诺
- A) 在偏远地方有懂得的人
- B) 兰花的姿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 李白
- 《梅花》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咏梅》 - 主题相似,均以花卉为题材,表现孤独高洁的精神。梅花在寒冬中绽放,与兰花在秋中独自芬芳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的生存坚韧。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兰花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诗词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