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巃寺》

时间: 2025-01-27 03:30:02

披榛得深径,漾楫过阴壑。

岩开双牖户,石立四壁落。

斓斑旁累丸,空洞中悬橐。

谁於昆仑腹,施此混沌鉴。

潜称蛟鼋宫,炊搆佛祖阁,世无探穴公,造化终冥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披榛得深径,漾楫过阴壑。
岩开双牖户,石立四壁落。
斓斑旁累丸,空洞中悬橐。
谁於昆仑腹,施此混沌鉴。
潜称蛟鼋宫,炊搆佛祖阁,
世无探穴公,造化终冥漠。

白话文翻译:

进入茂密的灌木丛中,找到了一条幽深的小径,乘船荡漾着经过阴暗的山谷。岩石开出双扇窗户,石壁高立,四周皆是陡峭的山石。斑斓的岩石旁边堆积着球状的石头,空洞的地方悬挂着一口大罐。谁在昆仑山的腹地,施展了这混沌的镜子?隐秘之处称得上是蛟龙和乌龟的宫殿,炊烟袅袅飘起,构建起佛祖的阁楼。世上没有人能够探寻这深邃的洞穴,造化之力终究是无边无际的。

注释:

  • :一种灌木,通常生长在山野中。
  • :荡漾,水面起伏。
  • 阴壑:阴暗的山谷。
  • :窗户。
  • 斓斑:斑驳的样子。
  • :一种容器,古代多用于盛物。
  • 昆仑: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山脉,象征神秘与高远。
  • 蛟鼋:蛟龙和龟,象征神秘的生物。
  • 造化:指自然界的变化与创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岩巃寺》写于李弥逊游历山水之间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渺小和自然伟大的感悟。

诗歌鉴赏:

《岩巃寺》通过描绘一处隐秘的山中寺庙,展示了自然的神秘与壮丽。诗人在开篇便引领读者走入一条幽深的小径,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被遗忘的世界。诗中描绘的岩石、窗户、石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无穷。

在诗的中段,李弥逊用“斓斑旁累丸”描绘出岩石上斑驳的色彩,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而“空洞中悬橐”的意象则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感,仿佛在暗示着某种隐藏的秘密。最后两句提到“世无探穴公,造化终冥漠”,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探求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类渺小的感慨,展现了李弥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披榛得深径:进入灌木丛中找到幽深的小径,表现出对自然的探索。
  • 漾楫过阴壑:乘船行过阴暗的山谷,进一步渲染环境的神秘。
  • 岩开双牖户:岩石开出窗户,象征自然的奇特造化。
  • 石立四壁落:石壁高耸,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增强孤独感。
  • 斓斑旁累丸:斑驳的岩石旁边堆积着石球,生动展现自然景象。
  • 空洞中悬橐:空洞中悬挂的容器,暗示着隐藏的秘密。
  • 谁於昆仑腹:询问谁在神秘的昆仑山腹地创造了这样的奇景。
  • 施此混沌鉴:暗示自然的复杂与神秘。
  • 潜称蛟鼋宫:隐秘之处如蛟龙和龟的宫殿,增加神秘感。
  • 炊搆佛祖阁:炊烟袅袅,佛祖的阁楼,象征着信仰与宁静。
  • 世无探穴公:人类无法探寻这些深邃的洞穴。
  • 造化终冥漠:表达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神秘的生物相结合,增强意象。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炊烟袅袅”让人感受到温暖。
  • 对仗:如“岩开双牖户,石立四壁落”,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径:象征探寻与发现。
  • 阴壑:代表神秘与未知。
  • 双牖:象征自然的奇特与美丽。
  • 蛟鼋宫:暗示自然的神秘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披榛得深径”意为: A. 进入茂密的灌木丛中
    B. 走出灌木丛
    C. 找到大路

  2. 诗中提到的“昆仑”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片森林

  3.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A. 兴奋
    B. 迷惘与敬畏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李白《庐山谣》中对自然的描绘与李弥逊《岩巃寺》的意境,二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李白更多表现出的是人对自然的赞美,而李弥逊则强调人与自然的渺小。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