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水西登漠山休休庵少憩遂过白云》

时间: 2025-01-27 03:24:12

偶到灵山最上头,出檐高竹不知秋。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到灵山最上头,出檐高竹不知秋。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游。

白话文翻译:

偶然来到灵山的最高处,屋檐下的高竹让我忘却了秋天的到来。
我手持拐杖,想要追逐西溪的明月,却没有放下悠闲的心情,尽情享受这一天的游玩。

注释:

字词注释:

  • 偶到:偶然来到。
  • 灵山:指灵秀的山,通常象征清幽雅致的环境。
  • 出檐:屋檐下。
  • 高竹:高耸的竹子,象征清高。
  • 杖藜:拄着拐杖,藜杖是一种用植物制成的拐杖。
  • 西溪月:指西边溪流上空的明月,象征美好的景致。
  • 未放闲身:没有放下悠闲的身心,意指享受当下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灵山”常被用作隐逸、修身养性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文人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悠闲自得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游览灵山时,表达了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闲适,体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将至水西登漠山休休庵少憩遂过白云》通过描绘灵山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偶到灵山最上头”便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与随意,似乎没有刻意追求的目的,反而是随心所欲的游览。接下来的“出檐高竹不知秋”,诗人通过高耸的竹子来表达他对季节更替的淡然,似乎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时间的流逝已不再重要。

“杖藜欲趁西溪月”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手中的拐杖象征着他虽然有一些年纪,却依然心向自然,渴望追逐那月光下的美景。然而,最后一句“未放闲身尽日游”则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虽然渴望追逐,但却更享受这一刻的闲适与自由,这种矛盾恰恰是他对生活深刻理解的体现。

整首诗如同一幅山水画,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平静和快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到灵山最上头:表达了一种偶然的心态,强调了自然之美的随意性。
  2. 出檐高竹不知秋:通过竹子象征诗人对秋天的忽视,表明他身处一个与世无争的境地。
  3. 杖藜欲趁西溪月: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渴望融入自然。
  4. 未放闲身尽日游:最后一句则揭示了诗人的心态,享受当下的闲适与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高竹象征纯洁与清高,西溪月象征美好景致。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体现了诗人对韵律的把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无拘无束的向往,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高洁与隐逸的理想境地。
  • 高竹:清高、孤傲的象征。
  • 西溪月:美好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灵山”指什么? A. 高山
    B. 灵秀的山
    C. 平原
    D. 河流

  2. “杖藜欲趁西溪月”意指什么? A. 不想出去
    B. 追逐明月的渴望
    C. 拄着拐杖
    D. 不喜欢秋天

  3.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悠闲自得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悠然态度,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孤独与沉思,而李弥逊则更显得随意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