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晚霞》
时间: 2025-02-04 16:15: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晚霞
作者: 丁彦和 〔清代〕
宿雨开晴,斜阳做暝,云衢乍敛青虹。
看非烟非雾,一片茏葱。
凤吹悠扬何处,余音袅,如隔墙东。
早飞尽,寒江孤鹜,野戌归鸿。
无穷。诗情画意,恍天女绡衣,吹落随风。
更琼觞堪酌,光汎杯侬。
掩映丹崖绿水,纵好手,描绘难工。
奈转眼,繁华梦醒,金碧都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斜阳将夜色悄然笼罩,云层散去,露出青色的虹光。看那不是烟雾,而是一片茂盛的绿意。不知道那悠扬的箫声来自何处,余音缭绕,似乎隔着墙壁传来。早已飞尽的孤雁,寒江中孤独的水鸟,野外的归鸿,似乎都在无穷的意境中。诗情画意,仿佛天女的轻纱随风飘落。更有琼浆美酒可饮,酒杯在光影中荡漾。掩映在丹崖绿水之间,纵然手艺再好,描绘起来也难以工整。然而,转眼之间,繁华的梦境却已醒来,金碧辉煌的景象都化为虚空。
注释
- 宿雨:指前一夜的雨。
- 斜阳:夕阳西下,阳光斜照。
- 云衢:云层的通道,这里指云彩散去的景象。
- 凤:此处指代一种乐器,通常为箫,古代乐器名。
- 余音袅:余音缭绕的意思。
- 寒江孤鹜:寒冷的江面上,孤独的水鸟。
- 野戌归鸿:归来的鸿雁,戌为归来的意思。
- 琼觞:美酒的酒杯。
- 掩映:掩盖映衬的意思。
- 丹崖绿水:红色的山崖与绿色的水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彦和,清代诗人,生于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风格多以清丽、婉约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之际。诗人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常常以自然为寄托,抒发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逝去繁华的感慨。
诗歌鉴赏
《凤凰台上忆吹箫 晚霞》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慨。开篇的“宿雨开晴,斜阳做暝”,营造出一种雨后初晴的宁静氛围,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提到的青虹和茂盛的绿意,进一步渲染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对悠扬箫声的追问,既是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也是对记忆深处往事的追寻。
在后续的描写中,孤雁与归鸿的意象交织,象征着孤独与归属的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最后,诗人以“繁华梦醒,金碧都空”结束,令人唏嘘不已,仿佛提醒读者珍惜眼前的美好,勿让繁华成空。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及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宿雨开晴,斜阳做暝”:宿雨指前一夜的雨,开晴则是雨后的晴天,斜阳则是夕阳西下,营造了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云衢乍敛青虹”:云层刚刚散去,露出青色的虹光,增强了诗的自然美感。
- “看非烟非雾,一片茏葱”:这是对自然景色的形象描绘,表现出清新与生机。
- “凤吹悠扬何处,余音袅,如隔墙东”:箫声的悠扬与余音的缭绕,表达了对音乐的美好向往。
- “早飞尽,寒江孤鹜,野戌归鸿”:孤雁与归鸿的意象,象征着孤独与归属的思考。
- “奈转眼,繁华梦醒,金碧都空”:结尾感叹繁华易逝,人生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凤”比喻箫声,增强了音乐的美感。
- 拟人:如“余音袅”,使声音更具灵动。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音乐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宿雨:象征着过往的困扰与烦恼。
- 斜阳: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青虹: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凤吹:代表着艺术与美的追求。
- 孤鹜与归鸿:象征着孤独与归属的矛盾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宿雨开晴”中的“宿雨”指什么?
- A) 昨天的雨
- B) 白天的雨
- C) 未来的雨
- D) 从未下过的雨
-
诗中提到的“凤”指代什么乐器?
- A) 筝
- B) 琵琶
- C) 箫
- D) 二胡
-
“繁华梦醒,金碧都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C) 对未来的憧憬
- D) 对孤独的接受
答案
- A) 昨天的雨
- C) 箫
- B) 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 《春江花月夜》: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与人情。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凤凰台上忆吹箫》对比:二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春天的生机与浪漫,而后者则侧重于雨后宁静与内心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研究》:对清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