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时间: 2025-04-27 18:2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作者: 俞樾 〔清代〕
燕妒身材,莺偷喉舌,妆成千种风流。
把画帘高卷,拥出秦楼。
手抱琵琶轻拨,弹不尽旧恨新愁。
一般是,鸾飘凤泊,不必江州。
回眸。曲阑干外,青琐闼仙郎,笑整鹴裘。
想酒阑灯灺,艳福曾修。
一自凰池抛却,孤负了檀板清讴。
销魂处,惟将画图,约略前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的美丽和她在爱情中的忧伤。开头提到燕子妒忌她的身材,黄莺则想要偷取她的歌喉,她妆扮得如同千种风流。她把帘子高高卷起,走出秦楼。这时,她手中轻轻拨动琵琶,弹奏着无尽的旧恨和新愁。即使鸾鸟飘荡,凤鸟停泊,也无需再去江州回忆。她回过头,看到曲阑干外,青色的闸门边,仙郎在微笑着整理他的鹴裘。想起酒阑灯下,曾经的艳福已经过去。自从离开凰池,她孤独地辜负了昔日的清歌。最终,她只能在销魂之处,用画图约略追忆过去的游乐。
注释:
- 燕:燕子,形容女子的身材轻盈。
- 莺:黄莺,象征美丽的歌喉。
- 秦楼:古代歌舞场所,象征风流韵事。
- 琵琶:一种乐器,象征音乐与情感。
- 鸾飘凤泊:指美好的爱情与相聚。
- 江州:指杜甫的《佳人》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泪,象征离愁别恨。
- 凰池:传说中的凤凰栖息地,象征美好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樾(1821-1896),字舟山,号秋水,晚号南山,清代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尤以清丽婉约著称,倡导文人生活。
创作背景: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借古典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女子在美丽与忧伤之间的纠葛。开篇以燕子和黄莺比喻女子的身材与歌喉,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女子的妆扮被形容为“千种风流”,暗示她的美丽和多才多艺,然而随之而来的“旧恨新愁”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纠结。
诗中常用的意象,如琵琶、青琐闼等,不仅增添了画面感,还引发了读者对古典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销魂处,惟将画图,约略前游”收尾,既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也反映了对未来的哀愁。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对爱情与人生的深思,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与失落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燕妒身材,莺偷喉舌:用燕子和莺来比喻女子的身材和歌喉,表现其美丽与才华。
- 妆成千种风流:形容女子的妆容多姿多彩,风流倜傥。
- 把画帘高卷,拥出秦楼:她卷起帘子,走出歌舞场所,象征新的出发。
- 手抱琵琶轻拨,弹不尽旧恨新愁:用琵琶表达内心的情感,旧恨与新愁交织,无法尽述。
- 一般是,鸾飘凤泊,不必江州:即使是美好的爱情,也无需再提江州的苦痛。
- 回眸。曲阑干外,青琐闼仙郎,笑整鹴裘:回眸一望,看到仙郎悠闲的样子。
- 想酒阑灯灺,艳福曾修:怀念过去的欢愉与美好。
- 一自凰池抛却,孤负了檀板清讴:自从离开美好的地方,辜负了昔日的清歌。
- 销魂处,惟将画图,约略前游:在失落之处,唯有通过画图追忆过去的欢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燕子、莺来比喻女子的美丽。
- 拟人:赋予琵琶以情感,表达深切的愁苦。
- 对仗:如“旧恨新愁”,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美好爱情的追忆与对失落的感慨,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象征青春与美丽,带有嫉妒的情感。
- 莺:象征歌声与艺术,代表才华横溢。
- 琵琶:音乐的象征,承载情感与回忆。
- 凰池:象征美好的记忆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燕妒身材”,燕子象征什么?
A. 美丽的歌声
B. 美丽的身材
C. 旧恨新愁
D. 青春 -
“鸾飘凤泊”意指:
A. 失落的爱情
B. 美好的爱情
C. 旧恨新愁
D. 诗人的忧伤 -
“销魂处,惟将画图,约略前游”中,销魂处指什么?
A. 过去的美好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实的无奈
D. 爱情的甜蜜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展现对过往的深情思考。
诗词对比:
- 俞樾与李清照:两位诗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内心的感受。俞樾侧重于美的追忆,而李清照更多表达对失去的痛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俞樾与其时代》
以上内容为《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详细解析与展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