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2-04 16:13:37

梦醒西楼歌未罢。

笑语盈盈,灯火银钩下。

一晌贪欢春到夏,秋来转觉悲长夜。

何事当筵频自讶?

镜里堪知,华发星星价。

道是酒杯何处借,珠帏高卷栏低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醒西楼歌未罢。笑语盈盈,灯火银钩下。一晌贪欢春到夏,秋来转觉悲长夜。何事当筵频自讶?镜里堪知,华发星星价。道是酒杯何处借,珠帏高卷栏低亚。

白话文翻译

在西楼梦醒时,歌声尚未停止。欢笑声盈盈,灯下银钩闪烁着光芒。春天过了一阵,快乐地迎来了夏天,秋天来临时却感到漫长的夜晚变得悲伤。为何在宴席上频频自我感叹?镜子中隐约可见,白发如星星般闪烁。说是酒杯在哪里借得?珠帷高卷,栏杆低矮,景致如画。

注释

  • 西楼:指西边的楼阁,常用来指代幽静的环境。
  • 盈盈:形容欢笑声轻柔而动听。
  • 银钩:灯火的光辉仿佛银钩一样闪亮。
  • 一晌:短暂的一段时间。
  • 贪欢:对欢乐的渴望与追求。
  • 华发: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流逝。
  • 珠帏:珠帘,装饰用的帷幕。
  • 低亚:低而平缓的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与古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相呼应。尤其是白发与对欢乐的追求,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克文,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伤,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蝶恋花》可能写于作者的某次聚会上,表达了在欢宴之后对时光流逝的唏嘘与感慨,反映出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梦醒时分的描绘,勾勒出一种既欢快又略显悲伤的氛围。前半部分通过“梦醒西楼”引入,营造出一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场景。紧接着的“笑语盈盈,灯火银钩下”,则展现了宴会上的欢声笑语,灯火摇曳的美好画面。

然而,随着“春到夏”和“秋来转觉悲长夜”的转折,诗人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欢乐过后对时间流逝的惆怅。此时,秋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衰退,长夜的悲凉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何事当筵频自讶”的疑问句,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感慨,仿佛在问自己为何在这样的欢乐时刻还感到惆怅。最后以“道是酒杯何处借”结束,意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

整首词中,袁克文巧妙地结合了欢快与哀伤,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命、时间与欢乐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梦醒西楼歌未罢:梦醒时分,西楼的歌声依然未停,暗示着欢乐的气氛。
    • 笑语盈盈,灯火银钩下:欢乐的笑声和灯光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宴会图景。
    • 一晌贪欢春到夏:一时的欢乐让人沉醉,春天过后迎来夏季。
    • 秋来转觉悲长夜:秋天的到来使人感受到漫长夜晚的悲伤。
    • 何事当筵频自讶:在宴席上,诗人频频自问为何会感到如此惊讶与惆怅。
    • 镜里堪知,华发星星价:镜子中已能看出白发如星,象征着年华的流逝。
    • 道是酒杯何处借:在寻找酒杯时,感慨美好时光的难寻。
    • 珠帏高卷栏低亚:珠帘高卷,栏杆低矮,描绘出宴会的环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银钩”,形象生动。
    • 拟人: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宴席与环境,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春到夏,秋来”,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欢快与悲伤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西楼:象征着幽静与思索。
  • 灯火:代表欢乐与温暖的气氛。
  • 华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酒杯:象征着欢乐与忘却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梦醒西楼歌未罢”意指什么?

    • A. 梦醒后仍在唱歌
    • B. 梦醒后歌声已停止
    • C. 西楼的歌声未停
  2. 诗中的“华发”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老去
    • C. 美丽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欢乐的追求
    • B. 对时间流逝的惆怅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描绘了个人情感与时光流转的关系,反映出与《蝶恋花》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注》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