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扬州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1:16:42

谯鼓鼕鼕入四更,行行三五入西城。

隔壕喝问无人应,怕恐人来捉眼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扬州 其二
文天祥 〔宋代〕
谯鼓鼕鼕入四更,
行行三五入西城。
隔壕喝问无人应,
怕恐人来捉眼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景象,鼓声在四点钟时敲响,行人三五成群进入西城。隔着护城河呼喊询问,却没有人回应,心中担忧是否有人来捉拿我。

注释:

  • 谯鼓:指城门口的鼓,通常用于报时。
  • 鼕鼕:鼓声的象声词,表示鼓声的响亮。
  • 四更:古代夜晚的一个时辰,大约是凌晨三点到五点。
  • 行行三五:形容行人三五成群,表示人数不多。
  • 隔壕:指隔着护城河,壕沟是古代城防的一种形式。
  • 喝问:大声询问。
  • 无人应:没有人回应。
  • 怕恐人来捉眼生:担心有官兵来捉拿自己,"眼生"可以理解为陌生人或异乡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廷璧,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在抵抗元朝侵略中表现出色,后被俘并最终殉国。他的诗歌多表达了爱国情怀与身世感慨,风格刚健有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文天祥被俘期间,正值南宋灭亡之际,诗人心中充满忧愁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至扬州 其二》是一首充满紧张气氛的诗作,整首诗在表达对夜晚寂静的描绘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开头的“谯鼓鼕鼕”在夜深时分响起,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似乎在提醒着世事的瞬息万变。接着“行行三五入西城”,则把视角转向夜行的人们,他们的出现似乎打破了夜的宁静,但又显得孤独而无助。

“隔壕喝问无人应”,这一句通过描写诗人与外界的隔绝,传达出一种孤独感,正如诗人在生死关头的无奈与焦虑。最后的“怕恐人来捉眼生”,则突出了诗人对被捕的恐惧,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夜的安静与内心的动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文天祥在国家灭亡、个人遭遇困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的无奈与悲壮,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谯鼓鼕鼕入四更:鼓声在四更时分响起,深夜的钟声为诗的开头设定了沉重的基调。
  2. 行行三五入西城:描绘几个人进入城中,暗示热闹的背后是孤独与无助。
  3. 隔壕喝问无人应:无人与之回应,突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4. 怕恐人来捉眼生:表达了对捕捉的恐惧,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绝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行行三五”与“隔壕喝问”,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声:用“鼕鼕”形容鼓声,生动形象,增强了氛围。
  • 象征:鼓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命运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个人困境下的深切忧虑与忠诚,突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历史巨变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谯鼓:象征着时间与历史的流逝。
  • 西城:代表着故乡与归属感。
  • 壕沟:象征着人与外界的隔离与封闭。
  • 行人:象征着迷茫与孤独的灵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谯鼓鼕鼕”中的“鼕”是指什么?

    • A. 人的名字
    • B. 鼓声
    • C. 城市
  2. 诗中“怕恐人来捉眼生”的意思是:

    • A. 害怕被朋友抓住
    • B. 害怕被官兵抓住
    • C. 害怕被家人抓住
  3. 诗中的“西城”可以理解为:

    • A. 诗人的故乡
    • B. 一个陌生的城市
    • C. 诗人的梦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 by 文天祥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至扬州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家园的忧虑,但文天祥更显忠贞与悲壮,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文天祥诗文选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