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霜》

时间: 2025-02-04 15:33:55

败檐疏户秋寒早,老人脚冷先知晓。

浓霜满地作微雪,落叶投空似飞鸟。

新舂未觉廪庾空,宿逋暗夺衾稠少。

旱田首种未言入,敢信来年真食{左麦右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霜
作者: 苏辙 〔宋代〕

败檐疏户秋寒早,
老人脚冷先知晓。
浓霜满地作微雪,
落叶投空似飞鸟。
新舂未觉廪庾空,
宿逋暗夺衾稠少。
旱田首种未言入,
敢信来年真食左麦右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秋冬之交的寒冷气息,老人首先感受到脚冷,暗示着秋天的早来。地上的霜看起来像是细小的雪,落下的叶子在空中飞舞,仿佛小鸟在飞翔。新磨的米还未意识到仓库里已经空了,夜里寒冷的空气悄悄减少了被子的厚度。干旱的田地还未播种,难以相信明年能丰收,左边的麦子和右边的少粮。


注释

  1. 败檐:指破旧的屋檐。
  2. 疏户:窗户或门的缝隙大,隔绝了寒气。
  3. 浓霜:指霜冻厚重,覆盖地面。
  4. 廪庾:粮仓,指储存粮食的地方。
  5. 宿逋:夜间的寒冷天气。
  6. 衾稠少:被褥的厚薄,暗指保暖的不足。
  7. 旱田:干旱的田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涧溪,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东坡的弟弟,与兄长共同开创了宋代诗文的新风格。苏辙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
《新霜》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农民面临的困境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苏辙的《新霜》是一首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诗。诗的开头通过“败檐疏户秋寒早”一句,生动地刻画了秋天的来临,给人们带来的寒冷。接着,诗人用“老人脚冷先知晓”表现出老人的敏感和生活的智慧,暗示着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整首诗通过浓霜、落叶等意象,传达了冷清的秋冬氛围。

“新舂未觉廪庾空”一句,表现了农田的萧条与粮食的缺乏,表达了对未来丰收的担忧。诗中“敢信来年真食左麦右少”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无奈和期望,反映了社会底层农民的艰辛与期待。

整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类生存状态紧密结合,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深厚的生活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败檐疏户秋寒早:破旧的屋檐和窗户透出早秋的寒意。
  2. 老人脚冷先知晓:老人首先感受到寒冷,显示出他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3. 浓霜满地作微雪:地上厚厚的霜,像是轻微的雪一样。
  4. 落叶投空似飞鸟:落下的树叶在空中飞舞,形如飞鸟,充满生动的意象。
  5. 新舂未觉廪庾空:新磨的米还未意识到粮仓已经空了,暗示生活的困境。
  6. 宿逋暗夺衾稠少:寒冷的夜晚让被褥变得稀薄,表现人们的生活困境。
  7. 旱田首种未言入:干旱的田地还未开始播种,暗示农业的无奈。
  8. 敢信来年真食左麦右少:对明年收成的怀疑,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比作微雪,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老人脚冷”表现出老人的敏感。
  • 对仗:诗中使用了许多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敏感和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寒冷和冬天的来临。
  2. 落叶: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3. 老人:象征经验与智慧,也代表了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败檐疏户”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秋天的早来
    • B. 老人的生活
    • C. 农田的情况
  2. “浓霜满地作微雪”中的“浓霜”用来比喻什么?

    • A. 雪
    • B. 冷
    • C. 秋天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怀疑
    •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新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季的景象,但《新霜》更侧重于生活的困境与忧虑,而《山居秋暝》则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