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乐楼》
时间: 2025-01-27 03:2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
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
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山水环绕的地方生活,真是好得不得了,然而不建造高楼,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岩谷前,满地都是我的木屐,眼望水波荡漾,卷起渔夫的蓑衣。
心中已然找到了安身之法,乐土的确使得快乐的事情多。
千里之外的筠阳依然安静治理,回到家中,微笑就没有其他的追求了。
注释:
- 邑居:指在乡邑中居住。
- 层楼:高楼,指建筑物。
- 蜡屐:用蜡涂抹的木屐,古代常用的鞋履。
- 漪涟:水波的样子,形容水面波动的美。
- 乐土:快乐的土地,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
- 筠阳:指的是竹林中的阳光,象征宁静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共称“苏门兄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在经历了仕途的波折和生活的艰辛后,苏辙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安逸的乡村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渗透着诗人对乡野生活的热爱。在“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中,诗人表达了对美丽山水的喜爱与对高楼建筑的无奈,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引领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闲适。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强调了心灵的归属感与快乐的源泉。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淡然与满足,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苏辙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描述日常生活的细节,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珍视当下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邑居欲尽溪山好:在郊外生活,山水环绕,景色极美。
- 不作层楼无奈何:不愿意建造高楼,感到无奈。
- 岩谷满前收蜡屐:前方是岩谷,满地是我的木屐,表现了自然的亲近感。
- 漪涟极目卷渔蓑:眼前水波荡漾,渔夫的蓑衣在波中卷起,描绘悠闲的生活画面。
- 安心已得安身法:心中已然找到安身的法门,表达内心的宁静。
- 乐土偏令乐事多:在这快乐的土地上,自然会有更多的快乐事情。
- 千里筠阳犹静治:千里之外的筠阳依然安静地治理,象征安宁。
- 还家一笑定无他:回到家中,微笑就没有其他追求,表现内心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乐土”比作安宁的生活环境。
- 对仗:如“蜡屐”和“渔蓑”,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安宁生活的珍视,反映了他在经历世俗纷扰后的内心归宿,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美景,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环境。
- 蜡屐:代表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追求。
- 漪涟:象征宁静的心境和自然的和谐美。
- 乐土: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体现心灵的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C. 对仕途的失望
D. 对金钱的追求 -
“千里筠阳犹静治”中的“筠阳”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地方
C. 诗人的家乡
D. 一位朋友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功名
B. 享受安宁的田园生活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与《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乐楼》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但前者更多地描绘了湖光山色中的情感,后者则更加强调了田园生活的安宁与满足。两者都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