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氏书》

时间: 2025-01-24 08:24:39

先观雍姬舞六幺,妍葩发艳春风摇。

舞罢英英书大字,玉指握管浓云飘。

风驰雨骤起变怪,文鳐昼飞明珠跳。

席客聚立惊且叹,笔何劲健人柔夭。

昔时裴旻能剑舞,丹青助气精神超。

艺虽不同意有会,世事相假非一朝。

意思解释

观王氏书

作者: 梅尧臣〔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先观雍姬舞六幺,妍葩发艳春风摇。
舞罢英英书大字,玉指握管浓云飘。
风驰雨骤起变怪,文鳐昼飞明珠跳。
席客聚立惊且叹,笔何劲健人柔夭。
昔时裴旻能剑舞,丹青助气精神超。
艺虽不同意有会,世事相假非一朝。

白话文翻译

首先观看雍姬在舞蹈《六幺》,她的美丽如花在春风中摇曳。
舞罢之后,她英俊的书法在纸上飞扬,玉指握着笔管,像浓云飘动。
狂风骤雨中变化无常,文鳐在白昼飞翔,明珠在水中跳动。
席上的客人们聚集在一起,惊叹不已,这笔法是如此刚劲,然而人却显得柔弱。
昔日裴旻剑舞时,丹青助他气势超凡。
尽管艺术不同,彼此之间仍有共通之处,世间的事物相互借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注释

  • 雍姬: 古代著名的舞蹈演员。
  • 六幺: 一种舞蹈形式。
  • 玉指: 形容舞者的手指如玉般纤细。
  • 文鳐: 一种鱼,常用来比喻文采飞扬。
  • 裴旻: 古代著名的剑术家。
  • 丹青: 指绘画,常用来形容艺术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明,号香山,晚号梅谷,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兼擅词赋,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书法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美,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欣赏与思考,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书法和舞蹈都是极为重要的文艺形式。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观王氏书》通过对雍姬舞蹈和书法的描绘,展示了艺术的美感与力量。诗的开头以“先观雍姬舞六幺”引入,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冲击。舞者如花般的姿态,伴随着春风摇曳,生动形象。而后,舞罢后的书法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用“玉指握管浓云飘”表达了书法的灵动与力量。
接下来,诗中通过自然元素的描绘“风驰雨骤”与“文鳐昼飞”引入了变化与不确定性,反映出艺术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席上的客人们对书法的惊叹,表现了对艺术的尊重与欣赏,揭示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两句提到裴旻与丹青,进一步强调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通之处,抒发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美丽。整首诗不仅是对艺术的赞美,也是对艺术家内心感受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先观雍姬舞六幺:引入舞蹈,设置场景。
    2. 妍葩发艳春风摇:形容舞者的美丽与春天的生机。
    3. 舞罢英英书大字:舞蹈结束后,书法的展现。
    4. 玉指握管浓云飘:书法的细腻与柔美。
    5. 风驰雨骤起变怪:自然环境的变化,暗指艺术创作的波折。
    6. 文鳐昼飞明珠跳:意象的生动,增添了诗的动感。
    7. 席客聚立惊且叹:观众的反应,强调艺术的震撼力。
    8. 笔何劲健人柔夭:书法的刚劲与人的柔美形成对比。
    9. 昔时裴旻能剑舞:提到历史人物,增加文化厚度。
    10. 丹青助气精神超:强调艺术创作的内在气质。
    11. 艺虽不同意有会: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共鸣。
    12. 世事相假非一朝: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渗透哲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 “妍葩”比喻舞者的美丽。
    • 拟人: “浓云飘”增强了书法的生动感。
    • 对仗: 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理解,强调艺术形式间的共通性与复杂性。

意象分析

  • 雍姬: 代表舞蹈与美。
  • 春风: 象征生命与活力。
  • 书法: 代表文化艺术的深厚内涵。
  • 风雨: 代表创作过程中的挑战。
  • 裴旻: 独特的艺术成就,象征传统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主要描绘了哪两种艺术形式?
    a) 书法和绘画
    b) 舞蹈和书法
    c) 音乐和舞蹈
    d) 诗歌和绘画

  2. 诗中提到的“裴旻”是代表哪个领域的艺术?
    a) 书法
    b) 舞蹈
    c) 剑术
    d) 绘画

  3. “笔何劲健人柔夭”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对比?
    a) 书法与诗歌
    b) 书法与舞蹈
    c) 书法的刚劲与人的柔美
    d) 舞者的美丽与舞蹈的力量

答案:

  1. b) 舞蹈和书法
  2. c) 剑术
  3. c) 书法的刚劲与人的柔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观王氏书》与王维的《鸟鸣涧》都涉及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但前者着重于舞蹈与书法的表现,后者则表现出山水与诗意的融合。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同时都展现了作者对美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