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牧》

时间: 2025-01-11 01:23:08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广阔的乡野中,牧马人的生活情景。国家的马匹非常多,刚刚来到郊外的草地上放牧。大群马匹成百上千地混杂在一起,小群则有几十匹在驱赶。马群有的聚集得像斗蚁一样,有的散开得像惊飞的乌鸦。有的践踏麦田,毫无顾忌,有的啃食树木的皮。牧马人对此毫不在意,手握鞭子走入了民间集市。想给马匹饮酒,想给它们吃东西。直到日暮时分,牧人喝醉了,饱食而卧,枕着鞭子在路边的角落里休息。这里并非他们的土地,谁又在意有官府的租税呢?

注释

  • 国马:指国家的马匹。
  • 郊甸:指郊外的草地。
  • 聚如斗蚁:比喻马匹聚集得像蚂蚁一样密集。
  • 践麦无根:践踏麦田,所踏的地方没有根基。
  • 啮树无肤:啃食树木,表面上没有留下痕迹。
  • 牧卒:牧马人,负责放牧的工作人员。
  • 抱鞭:抱着鞭子,表示工作后休息。
  • 民墟:民间集市。
  • 官租:指官府的征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东皋,宋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以清新自然、质朴明快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农业社会中牧马人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乡野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场景,同时也隐含了对官府征税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逢牧》这首诗通过描绘牧马人和马匹的生活,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貌和民众的艰辛。梅尧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马匹的聚散与牧人对马群的态度,营造出一种生动的乡村图景。诗中“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马匹的动态,还有对自然生命的细腻观察。牧人对马匹的放任,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对生活的漠然,尤其是最后几句,表达了对官府征税的淡漠和对生存状态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隐忧。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意,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传达了对人世间苦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描述国家的马匹数量庞大,刚刚到达草地放牧,设置了全诗的场景背景。

  2.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讲述马匹分为大群与小群,数量和状态的对比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3.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用比喻形象地描绘马群的聚散状态,生动有趣。

  4.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说明马匹对农田和树木的破坏,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5.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表达牧人对马的放任与对生活的漠然,转入集市,展示了社会交往。

  6.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描述牧人想给马匹饮酒和吃食,体现了对马匹的关心。

  7.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描绘牧人日暮时分的疲惫,表现出对工作的无奈与生活的琐碎。

  8.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反映出对土地归属的迷茫,以及对官府征税的无奈与冷漠。

修辞手法
整首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聚如斗蚁”和“散如惊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马群的状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牧马人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官府征税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计与自由,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的经济状况。
  • 牧人:代表着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集市:象征着社会交往与经济活动的场所。
  • 土地:代表着归属与生存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或聚如斗蚁”的比喻是用来形容什么? A. 马匹的数量
    B. 马匹的聚散状态
    C. 牧人的心情

  2. 牧人对马匹的态度是什么? A. 关心
    B. 漠然
    C. 恼怒

  3. 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官府征税的漠视与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
  • 李白的《月下独酌》:展示个人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的诗歌都关注自然与人,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抒情与哲理思考,而梅尧臣则更注重描绘乡村生活的现实与艰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