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15:02

群花若仿云台例。

减却珠躔四。

封姨十八管花枝。

尚有双红四美待扶持。

彩毫谁把胭脂染。

八倍湘东管。

柳桃含带雨和烟。

拾得六言绝句写香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三》
樊增祥 〔清代〕
群花若仿云台例。减却珠躔四。封姨十八管花枝。尚有双红四美待扶持。
彩毫谁把胭脂染。八倍湘东管。柳桃含带雨和烟。拾得六言绝句写香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花卉的美丽,犹如在云端的美人。花瓣上的露珠如同珠子般闪烁,花枝上的花儿繁盛,尤其是那双红花,仍需人来扶持。谁能用彩笔将这些花的美丽勾勒出来?就像湘东的管弦乐器,似乎在雨雾中更显温柔。最后拾起这六言绝句,写在香纸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群花:众多的花朵。
  • 云台:高高的台子,比喻花的美丽像在云端。
  • 珠躔:珠子的光泽。
  • 封姨:指的是花的盛开,形容花朵的繁茂。
  • 彩毫:指彩色的毛笔。
  • 胭脂染:用胭脂来描绘花的色彩。
  • 湘东:指湘江以东的地区,以水乡美景著称。
  • 柳桃:柳树和桃花,常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
  • 香笺:香气扑鼻的纸张,常用于书写诗文。

典故解析

  • 云台: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如云端的仙女。
  • 湘东:湘江流域的文化,代表了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描绘自然与女性的美。其诗词作品常引人深思,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虞美人 其三》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时期,诗人通过对花卉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与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细腻观察的情感。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其三》是一首色彩丰富、意象鲜明的词作,诗人通过对花卉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开头的“群花若仿云台例”,将花比作云端的美人,瞬间引人入胜,带来一种轻盈的美感。接下来的“减却珠躔四”,则通过珠子的光泽传达出花的娇艳和晶莹剔透。诗中对“封姨十八管花枝”的提及,描绘了花枝的繁茂,如同美丽的女子被花环相围,展现出一种优雅而丰盈的气息。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彩毫谁把胭脂染”表达了对花色的渴望与赞美,恰如艺术家用彩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最后一句“拾得六言绝句写香笺”,则是一种自我总结与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将其记录下来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群花若仿云台例:群花如同高台上的美人,形容花的娇媚。
  2. 减却珠躔四:比喻花露的晶莹剔透,仿佛减少了珠子的数量。
  3. 封姨十八管花枝:花枝繁茂,像美人被花环环绕。
  4. 尚有双红四美待扶持:双红花和其他四种美丽的花仍需人来呵护。
  5. 彩毫谁把胭脂染:谁能用彩笔为这些花儿描绘美丽的色彩?
  6. 八倍湘东管:比喻湘东地区的乐器,形容花的柔美。
  7. 柳桃含带雨和烟:柳桃在雨雾中显得更加柔美。
  8. 拾得六言绝句写香笺:最终将这些美好记录在香纸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喻为美人,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拟人:赋予花以人性,使其更具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花卉为主题,展现了对美的向往与珍视,传达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花:象征生命与美好。
  • 珠躔:象征清新与娇美。
  • 双红:代表爱情与希望。
  • 柳桃: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温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虞美人 其三》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樊增祥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彩毫”指的是什么? A. 彩色的画笔
    B. 彩色的花朵
    C. 彩色的纸张

  3. 诗中“群花若仿云台例”表达了什么意象? A. 花的繁荣
    B. 花的美丽
    C. 花的凋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描绘了美丽的花卉与女性的诗篇。
  • 李清照的词作:探讨了自然与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以自然景色为题材,但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阔。
  • 杜甫《春望》: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社会的动荡,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