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5 23:37:06

衲僧正法眼,照破铁围山。

四方并八面,尖角更团圞。

双椎轰法鼓,一击透玄关。

乾坤收不得,留与后人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衲僧正法眼,照破铁围山。
四方并八面,尖角更团圞。
双椎轰法鼓,一击透玄关。
乾坤收不得,留与后人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僧人高瞻远瞩的智慧,仿佛把铁围山的障碍照得一清二楚。四面八方的角度都被他看得透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双手的木槌敲打法鼓,一声击中便通达了深奥的境界。天地的秘密无法完全掌控,只能留给后人去体会。

注释:

  • 衲僧:指穿着僧衣的和尚。
  • 正法眼:佛教用语,指正确的理解和见解。
  • 铁围山:比喻障碍或难题。
  • 尖角更团圞:形容各种复杂的事物最终归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 双椎:指敲击法鼓的木槌。
  • 法鼓:佛教中用来传达教义的鼓声,象征着觉悟。
  • 玄关:指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 乾坤:指天地,象征宇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一,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其诗作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禅意。

创作背景:

《偈三首》是释法一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受到启发而创作的,可能是在寺院的修行中,感受到佛理的深邃和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述,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反思。诗中的“衲僧正法眼”体现了僧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能够透过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后面的“照破铁围山”,则更是表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自信。整首诗构建了一种充满禅意的境界,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

“尖角更团圞”一语,生动地描绘了各种复杂事物在智慧的眼光下,最终回归和谐的状态。这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双椎轰法鼓的意象,则暗示了觉悟的瞬间,敲响了启迪心灵的钟声,令人顿悟。

最后一句“乾坤收不得,留与后人看”,则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智慧和领悟的传承。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衲僧正法眼:僧人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
  2. 照破铁围山:比喻将看似坚固的障碍一一看透。
  3. 四方并八面:形容观察事物的全面性。
  4. 尖角更团圞:形容复杂事物的最终归一。
  5. 双椎轰法鼓:动作形象,强调觉悟的过程。
  6. 一击透玄关:一声鼓声,便能领悟深奥的道理。
  7. 乾坤收不得:宇宙的真谛无法完全掌控。
  8. 留与后人看:智慧和理解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铁围山”来比喻生活中的障碍。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智慧和领悟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的无常。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眼:象征智慧与洞察力。
  • 铁围山:象征障碍与困难。
  • 法鼓:象征启迪与觉醒。
  • 乾坤:象征宇宙与人生哲理。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增强了其哲理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衲僧正法眼”中的“法眼”指的是什么? A. 眼睛
    B. 智慧
    C. 法律
    D. 视力

  2. “尖角更团圞”的意思是? A. 各种事物都是尖的
    B. 复杂的事物最终归于和谐
    C. 事物不会变化
    D. 事物都是圆的

  3. 诗中“双椎轰法鼓”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喜悦
    B. 悲伤
    C. 觉悟与启迪
    D. 忍耐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常》——释普贤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无常》与《偈三首》都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但前者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强调智慧的领悟和传承。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总集》
  • 《佛教文化与诗词研究》
  • 《禅宗文化的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