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旱》

时间: 2025-01-11 02:14:40

正要雨时须不雨,已成灾处更成灾。

如何百谷欲焦烂,遍地止存蒿与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悯旱 邵雍 〔宋代〕 正要雨时须不雨,已成灾处更成灾。如何百谷欲焦烂,遍地止存蒿与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正当需要雨水的时候却不下雨,已经形成的灾害变得更加严重。所有的庄稼都快要干枯焦烂了,大地上只剩下蒿草和莱草。

注释: 字词注释:

  • 悯旱:对干旱的同情和忧虑。
  • 正要:正当需要。
  • 须不雨:却不下雨。
  • 已成灾:已经形成的灾害。
  • 更成灾:变得更加严重。
  • 百谷:指各种庄稼。
  • 欲焦烂:快要干枯焦烂。
  • 遍地:大地上。
  • 止存:只剩下。
  • 蒿与莱:两种野草。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干旱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干旱灾害的深切忧虑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在宋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干旱对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都有重大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干旱对农作物的毁灭性影响。首句“正要雨时须不雨”直接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迫切需求和天不从人愿的无奈。第二句“已成灾处更成灾”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后两句“如何百谷欲焦烂,遍地止存蒿与莱”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展现了干旱导致的荒凉和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正要雨时须不雨”: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迫切需求和天不从人愿的无奈。
  • 第二句“已成灾处更成灾”: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 第三句“如何百谷欲焦烂”:通过“欲焦烂”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干旱对庄稼的毁灭性影响。
  • 第四句“遍地止存蒿与莱”:通过“遍地”和“止存”两个词语,描绘了干旱导致的荒凉和绝望。

修辞手法:

  • 拟人:“正要雨时须不雨”中的“须不雨”赋予了天气以人的行为特征,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已成灾处更成灾”中的“已成灾”与“更成灾”形成对仗,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干旱灾害的深切忧虑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通过描绘干旱对农作物的毁灭性影响,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农民的希望。
  • 灾:象征着破坏和绝望。
  • 百谷:象征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和生活的依靠。
  • 焦烂:象征着干旱导致的毁灭性后果。
  • 蒿与莱:象征着荒凉和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悯旱 C. 歌颂农民 D. 描写战争 答案:B

  2. 诗中“正要雨时须不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B

  3. 诗中“遍地止存蒿与莱”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丰收 B. 荒凉 C. 繁华 D. 战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草原的荒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邵雍的《悯旱》: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同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