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

时间: 2025-01-21 23:49:11

人言美恶必复,孰若亲冤两忘。

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歌利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言美恶必复,
孰若亲冤两忘。
僧乃谤第二祖,
佛不嗔歌利王。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美与恶一定会有回报,
但谁能像亲人怨恨那样完全忘却呢?
和尚竟然诽谤第二代祖师,
佛祖对此也不生气,称颂利王。

注释

字词注释:

  1. 美恶必复:指好与坏终将得到相应的报应。
  2. 孰若:谁能比得上。
  3. 亲冤:指亲人之间的恩怨。
  4. 僧乃:和尚则。
  5. :诽谤,中伤。
  6. 第二祖:指佛教的第二代祖师。
  7. 佛不嗔:佛祖不发怒。
  8. 歌利王:指的是利王,历史上的一个君主,常被用来象征权力与富贵。

典故解析:

  • 第二祖:在佛教中,第二祖是指达摩的继承者慧可,他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创者,后人对他的尊敬极高。
  • 利王:历史上指的是一些以权力与财富著称的君王,常常被用来反映对权力的批判或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庐陵,宋代诗人。他的诗风多受唐诗的影响,作品多以豪放、清新、深邃见长,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他的诗作常常透视社会现象,表现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一个冬夜,作者读着杂书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刘克庄生活在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深邃的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表面看似乎在讨论因果和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却蕴含了更深层的哲思。首句提到“美恶必复”,这是一个经典的因果法则,它提示人们在面对善恶时,应该有一种因果意识。然而,接下来的“孰若亲冤两忘”,却引导我们思考亲情之间的复杂和微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误解和怨恨所产生的情感往往难以忘却。这种对比使人意识到,单纯的因果法则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情感经历。

后两句提到“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歌利王”,则引入了宗教和权力的元素,和尚对祖师的谤言和佛祖的不怒,反映了宗教界的复杂关系和对人世间权力的态度。佛教强调慈悲,即便遭遇谤言,也不应怀恨在心,这种无私的态度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示了人性复杂的情感,与世俗因果法则之间的张力,表明在面对恩怨时,内心的修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才是更为重要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言美恶必复:开篇提出一个哲学命题,讲述善恶有报的道理。
  2. 孰若亲冤两忘:质疑这种因果关系的绝对性,提出亲人之间的怨恨是难以忘却的。
  3. 僧乃谤第二祖:引入宗教元素,指出和尚对祖师的恶言,反映出宗教内部的争论。
  4. 佛不嗔歌利王:佛祖的宽容态度,提示人们在面对恶意时应保持冷静。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美恶必复”和“亲冤两忘”的对比,突显出情感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 反讽:和尚谤祖的行为与佛祖的宽容形成反讽,展现宗教界的矛盾。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因果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强调在面对恩怨时,内心的涵养和宽容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善良与正义。
  2. :象征邪恶与不公。
  3. 亲冤:象征家庭与亲情的复杂性。
  4. :象征宗教的权威与信仰的多样性。
  5. :象征宽容与慈悲。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多元,也隐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美恶必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A. 善良与邪恶会有报应
    • B. 亲情是最重要的
    • C. 宗教信仰是最重要的
    • D. 无法忘却怨恨
  2. “孰若亲冤两忘”中的“亲冤”指的是什么?

    • A. 亲戚之间的恩怨
    • B. 朋友之间的恩怨
    • C. 同事之间的恩怨
    • D. 敌人之间的恩怨
  3. 诗中提到的“和尚”主要是指什么?

    • A. 反映宗教内部的矛盾
    • B. 传递慈悲的态度
    • C. 代表世俗权力
    • D. 体现个人情感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关注人情与道德,但刘克庄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白居易则偏向于对社会现象的直观描绘。两首诗都深刻反映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