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二首》

时间: 2025-04-27 06:44:12

禁林忝士相如草,芸阁曾分太乙光。

毫社重新依老子,天台自古属刘郎。

判无除目污黄纸,空有孤忠满皂囊。

回首觚棱残梦断,下招不必遣巫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禁林忝士相如草,
芸阁曾分太乙光。
毫社重新依老子,
天台自古属刘郎。
判无除目污黄纸,
空有孤忠满皂囊。
回首觚棱残梦断,
下招不必遣巫阳。

白话文翻译:

在禁林中,我感到士人犹如草木般卑微;
在芸阁上,曾与太乙星共享光辉。
毫社的笔墨重新归依于老子,
而天台自古以来就属于刘郎。
看那判官不再用黄纸除目,
只剩下孤独的忠诚装满黑色的囊袋。
回首往事,觚棱的梦境已然断裂,
下达的命令不必再遣送巫阳。

注释:

  • :意为羞愧或感到惭愧。
  • :指士人,古代知识分子。
  • 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 芸阁:传说中的仙境。
  • 太乙光:太乙星是北斗七星之一,象征光明与尊贵。
  • 毫社:指文人聚会的地方。
  • 老子:道教创始人,著作《道德经》。
  • 天台:指天台山,著名的道教圣地。
  • 孤忠:孤独的忠诚。
  • 皂囊:黑色的囊袋,象征忠诚的收纳。
  • 觚棱:古代酒器,象征美好的往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叔明,号少山,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及咏怀诗,情感深沉而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金军南侵,国破家亡之际。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士人地位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又和二首》是一首典雅的诗作,展现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以“禁林忝士相如草”引入,表达了对士人身份的惆怅。古代士人往往被视为知识和道德的象征,但在动荡的时代,他们的地位却如草木般渺小。接下来的“芸阁曾分太乙光”则借用古代神话,暗示士人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毫社重新依老子”引入了道教思想,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而“天台自古属刘郎”则表明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后两句“判无除目污黄纸”和“空有孤忠满皂囊”则以悲凉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反映出士人忠诚的无处寄托。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典故与修辞,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深邃且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禁林忝士相如草:士人的地位如同野草一般卑微,感到羞愧与无奈。
    2. 芸阁曾分太乙光:士人曾享有光辉的地位,现已不复存在。
    3. 毫社重新依老子:文化的传承依然依赖传统的智慧。
    4. 天台自古属刘郎:表达对理想的坚守,天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5. 判无除目污黄纸:判官的权威不再,象征着理想的沦丧。
    6. 空有孤忠满皂囊:忠诚的心情被困在黑暗中,无处诉说。
    7. 回首觚棱残梦断:对往事的追忆已然破灭,梦境的破灭。
    8. 下招不必遣巫阳:不必再求神明的指引,言外之意是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人比作草,突显其渺小与卑微。
    • 对仗:每两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通过对士人地位、历史传承与理想的深刻反思,表达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与追求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 禁林:象征着封闭与孤立。
  • :象征知识与道德的代表。
  • 太乙光:象征光辉的荣耀。
  • 毫社:象征文化的聚集与传承。
  • 天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皂囊:象征忠诚的封闭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禁林忝士相如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羞愧
    • C. 平静
    • D. 喜悦
  2. “芸阁曾分太乙光”中的“太乙光”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光
    • B. 明星
    • C. 文化光辉
    • D. 道教神灵
  3. 诗中提到的“孤忠”象征着怎样的情感?

    • A. 独立
    • B. 忠诚的失落
    • C. 自私
    • D. 喜悦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士人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坚守,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与文化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古代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