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吕广文春秋易传大圭》

时间: 2025-04-27 07:03:16

砾裂扫空凡例说,精微勘破后先天。

遥知长麈升高座,惜未巍冠列细毡。

秦火安能燔六籍,汉儒浪自费三年。

自惭不是韩宣子,获见春秋易象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砾裂扫空凡例说,精微勘破后先天。
遥知长麈升高座,惜未巍冠列细毡。
秦火安能燔六籍,汉儒浪自费三年。
自惭不是韩宣子,获见春秋易象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反思。前两句说的是,虽然常见的解释显得粗糙,但细致的分析却能透彻理解先天的奥义。接着,诗人感叹自己虽然远在高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耀。秦朝的火焰怎么能烧掉六经的经典,汉代的儒生又为何浪费了三年的时间。最后,诗人自愧不是韩宣子那样的贤才,未能全面领悟《春秋》和《易经》的深意。

注释:

  • 砾裂:比喻文章或理论的破碎。
  • 扫空:清除或打扫干净。
  • 精微:指细致入微的道理。
  • 长麈:指高位或高层。
  • 巍冠:巍峨的冠冕,象征荣耀或地位。
  • 秦火:指秦朝焚书坑儒的事件。
  • 六籍:指《周易》等六经的经典著作。
  • 三年:指汉代儒生在学习上的浪费。
  • 韩宣子:指韩愈,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学识和才华著称。
  • 春秋易象:指《春秋》与《易经》中的象数和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恭,号简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词和诗,尤其以其咏史抒怀的作品而闻名。他的诗风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事的忧虑。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时。刘克庄在诗中反映了对历史典籍的敬重以及对当时士人的不满,表达了对学术氛围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刘克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实的批判。诗中通过对《春秋》和《易经》的讨论,传达出对经典文献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士人学术不振的失望。开头两句用“砾裂扫空”来形容常见解释的肤浅,与“精微勘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深入探讨的渴望。诗中的情感从自省到自愧,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学识的谦逊与对历史的敬仰,结合历史事件如秦火焚书,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严谨的对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砾裂扫空凡例说:常规的解释就像砾石一样破碎,毫无价值。
  2. 精微勘破后先天:只有细致的研究才能透彻理解真正的道理。
  3. 遥知长麈升高座:我虽身处高位,远望这高层的道理。
  4. 惜未巍冠列细毡:但遗憾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耀。
  5. 秦火安能燔六籍:秦朝的火焰怎能烧毁经典著作?
  6. 汉儒浪自费三年:汉代的儒生却白白浪费了三年的光阴。
  7. 自惭不是韩宣子:我自愧不如韩宣子那样的贤者。
  8. 获见春秋易象全:未能全面领悟《春秋》和《易经》的深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砾裂扫空”和“精微勘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砾裂”比喻肤浅的解释,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对当时士人学术不振的失望,强调了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肤浅和破碎的知识。
  • 长麈:象征着高位和荣耀。
  • 秦火:象征着对文化的破坏。
  • 韩宣子:象征着理想中的学者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籍”指的是哪几部经典?

    • A. 四书五经
    • B. 六经
    • C. 道德经
  2.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批判
    • C. 忽视
  3. “自惭不是韩宣子”中的韩宣子指的是:

    • A. 韩愈
    • B. 韩信
    • C. 韩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展现了不同的文学追求,前者哲理深邃,后者豪放率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易经》与《春秋》的解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