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时间: 2025-01-11 21:49:41

多情应解,留连春意,满地萦花惹絮。

王孙何在不归来。

又遍满、闲门要路。

咸阳原上,始苏台下,肠断绿波南浦。

迢迢归思碧连云,解送我、春山尽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作者:晁端礼 〔宋代〕

多情应解,留连春意,满地萦花惹絮。
王孙何在不归来,
又遍满闲门要路。
咸阳原上,始苏台下,
肠断绿波南浦。
迢迢归思碧连云,
解送我春山尽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远方游子的思念。词中的“多情”意指情感丰富的人应该懂得珍惜和留连春天的美好,而满地的花朵则让人感到春意盎然。游子的归来成了词中最大的期盼,而“王孙”代表了远方的游子,因其不归而增添了离愁别恨。接着,词人描绘了咸阳原和苏台的景象,表达了思念之情如同南浦的绿波,肠断的痛苦。最后一句提到的“碧连云”与“春山尽处”意在表达那遥远的思念也伴随着春天的尽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哀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多情应解: 多情的人应该懂得珍惜。
  • 留连春意: 留恋春天的情景。
  • 王孙: 指远方的游子。
  • 咸阳原: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 苏台: 可能指古代的一个景点或地名。
  • 肠断: 形容非常伤心,痛苦。
  • 碧连云: 碧绿的天空与白云相连。

典故解析

  • 咸阳: 古时的秦都,象征着历史和政治的中心,常用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苏台: 可能与历史人物或故事有关,具体背景需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端礼,字宗敏,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鹊桥仙》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思归之际,诗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春天和游子的思念,体现了个体情感与社会环境的深刻联系。


诗歌鉴赏:

《鹊桥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晁端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游子的思念。首句“多情应解,留连春意”即设定了全词的基调,表达了对春景的珍视和对情感的深切理解。接下来,词人通过“满地萦花惹絮”描绘出春天的繁华,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惆怅的氛围。

当游子未归时,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词中的“王孙何在不归来”,不仅是对游子的呼唤,也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离别总是伴随着思念。咸阳原和苏台的地名则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离愁别绪。

词的最后几句“迢迢归思碧连云,解送我春山尽处”,不仅表现了思念的遥远,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同身受,充分展现了宋代词人的风采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多情应解,留连春意:多情的人应该懂得珍惜春天的美好,表现出对春天的留恋。
  2. 满地萦花惹絮:地上满是花和柳絮,渲染出春天的景色。
  3. 王孙何在不归来:游子远在何方,何时才能回来,表达对游子的思念。
  4. 又遍满闲门要路:又是满街的空门与无人问津的路,显得孤独。
  5. 咸阳原上,始苏台下:咸阳原和苏台是古地名,增添了情感的历史感。
  6. 肠断绿波南浦:思念如同绿色的波浪,肠断的悲痛。
  7. 迢迢归思碧连云:遥远的归思与青翠的天空相连,表现思念的无穷。
  8. 解送我春山尽处:春天的景色伴随着我,尽头在遥远的山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春天的景色,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春意以情感,使自然与人心相通。
  • 对仗:如“肠断绿波南浦”“迢迢归思碧连云”,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思念和春天展开,表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远方游子的深情期盼,传达出一种浓厚的离愁别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意: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王孙:代表远方的游子,寄托了对爱情与友情的思念。
  • 绿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思念的深远。
  • 碧连云:代表遥远的思绪与希望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多情应解”的意思,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多情的人应该懂得珍惜
    B. 多情的人应该忘记
    C. 多情的人不值得信赖

  2. “王孙”在诗中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远方的游子
    C. 一个历史人物

  3. 整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与惆怅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晁端礼的《鹊桥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都有对爱与思念的深切描写,但晁端礼更侧重于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情感细腻与脆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