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阴 其二》

时间: 2025-04-27 18:33:01

花好难久观,月好难久看。

花能五七日,月止十二圆。

圆时仍龃龉,开处足摧残。

风雨寻常事,人心何不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阴 其二 邵雍 〔宋代〕 花好难久观,月好难久看。 花能五七日,月止十二圆。 圆时仍龃龉,开处足摧残。 风雨寻常事,人心何不安。

白话文翻译:

花朵虽美却难以长久观赏,月亮虽好也难以长久观看。 花朵能绽放五到七天,月亮只有十二次圆满。 即使月亮圆满时也会有些许不完美,花朵开放时也容易受到摧残。 风雨是寻常的事情,人的心为何不能平静呢?

注释:

  • 龃龉(jǔ yǔ):原指牙齿不齐,这里比喻事物的不完美或不和谐。
  • 摧残:指花朵受到破坏或损伤。

诗词背景: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理学思想为背景,强调自然与人生的和谐。这首诗《春阴 其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以及对人心不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花和月的描绘,表达了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普遍感受。诗人用“花好难久观,月好难久看”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接着用“花能五七日,月止十二圆”具体说明花和月的短暂性。后两句“圆时仍龃龉,开处足摧残”进一步强调即使是在最美好的时刻,也难免有不完美和受到破坏的可能。最后一句“风雨寻常事,人心何不安”则是对人生常态的反思,提出为何人心不能接受这种自然规律,保持平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对比花和月的美好与短暂,引出主题。
    • 第二句:具体量化花和月的短暂性,增强说服力。
    • 第三句:用“龃龉”形容月圆时的不完美,增加诗的哲理性。
    • 第四句:指出花朵开放时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 第五句:提出风雨是自然常态,暗示人生也应接受不完美。
    • 第六句:反问人心为何不能平静,引发深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龃龉”比喻月圆时的不完美。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花好难久观,月好难久看”。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花和月的短暂性,探讨了人生无常和人心不安的主题。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花、月、风雨。
    • 花:象征美好但短暂的事物。
    • 月:象征圆满但也有不完美。
    • 风雨:象征生活中的常态和不可避免的挑战。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龃龉”一词的意思是? A. 完美无缺 B. 不完美或不和谐 C. 圆满无缺 D. 完美无瑕
    2.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来表达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感受? A. 花和树 B. 花和月 C. 树和月 D. 树和星
    3. 诗的最后一句“人心何不安”表达了什么? A. 人心总是不安 B. 人心应该接受自然规律 C. 人心应该追求完美 D. 人心应该避免风雨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探讨了月亮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
  •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是写月,但情感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宋诗选注》、《邵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