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过吉泽》
时间: 2025-04-28 03:57: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菰蒲如荻林,
五月已觉秋意深。
烟波灭没有渔艇,
浦漵飞鸣多水禽。
稽山出云极奇变,
陆子岸帻方微吟。
一声菱唱起何许,
洗尽万里功名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水边景象:萧萧的菰蒲像荻子一样随风摇曳,五月的时节已经感受到深深的秋意。烟波浩渺之中不见渔船,水边飞舞的鸟儿声声叫唤。遥望稽山,云雾缭绕,景色奇特。陆游在岸边戴着帽子轻声吟诵,一声菱歌从何处传来,洗净了他心中万里浮沉的功名梦。
注释: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常生长在湖沼中,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生态功能。
- 五月已觉秋意深:指的是尽管是五月,已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表现出一种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 烟波:形容水面如烟雾般的朦胧,给人一种神秘、宁静的感觉。
- 稽山:指的是位于浙江的稽山,山上常有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 陆子:指陆游,诗人自己,表示自谦。
- 洗尽万里功名心:形容抛弃对功名利禄的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失意。陆游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爱国情怀,也有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泛舟过吉泽》成诗于其晚年,陆游常在江南游历,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他对功名的厌倦,转而向往自然与内心的平和,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诗歌鉴赏:
《泛舟过吉泽》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感悟的诗作。诗的开篇以“萧萧菰蒲如荻林”引入,展现了生动的水乡景象,菰蒲随风摇曳,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接着,诗人以“五月已觉秋意深”,传递出一种季节转换带来的淡淡忧伤和沉思,仿佛在暗示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陆游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对功名的超脱。诗中提到的“烟波灭没有渔艇”,不仅描绘了水面的寂静,也象征着他对世俗繁华的隐退。水禽的鸣叫和一声菱唱更是为这幅图画增添了生动的气息,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活的美好在于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最后一句“洗尽万里功名心”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释然与超脱,转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解放。这种哲理性的思考为整首诗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曲人生的赞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菰蒲如荻林:描写水边植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五月已觉秋意深:在初夏时节,已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暗示内心的沉思。
- 烟波灭没有渔艇:水面如烟,渔船隐去,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意境。
- 浦漵飞鸣多水禽:水边有鸟儿飞舞鸣叫,增添了生气。
- 稽山出云极奇变:远望稽山,云雾缭绕,变化无常,呼应人生的无常。
- 陆子岸帻方微吟:诗人自我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泊的态度。
- 一声菱唱起何许:菱歌声传来,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 洗尽万里功名心:抛却对功名的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菰蒲比作荻林,增强了景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烟波灭没有渔艇,浦漵飞鸣多水禽”,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水禽飞鸣,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功名的超脱,反映了他在晚年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宁静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菰蒲:象征自然的宁静和幽雅。
- 烟波:象征人生的迷茫与无常。
- 稽山: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菱唱:象征着生活中的乐趣和简单的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五月已觉秋意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夏天的期待
- B. 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 C. 对秋天的喜爱
- D. 对冬天的恐惧
- 答案:B
-
“洗尽万里功名心”中的“万里功名”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心愿
- B. 诗人的成就
- C. 诗人的失败
- D. 诗人的梦想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稽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浙江
- B. 四川
- C. 江西
- D. 安徽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陆游的《泛舟过吉泽》更侧重于内心的平和与对功名的反思,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