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夕。今夕。记得仲秋十七。扇头有女乘鸾。天上常仪镜圆。圆镜。圆镜。钗燕角巾厮并。
白话文翻译:
今夜,今夜,我记得正值仲秋的十七。扇子上描绘着乘坐鸾凤的女子。天上的月亮如同一面圆镜,光辉灿烂。圆镜,圆镜,钗子与燕子的头巾相互交映。
注释:
- 今夕:指今晚,表示时间。
- 仲秋:农历八月,秋天的中间。
- 十七:指农历的十七日。
- 扇头:扇子的上部,通常有图案。
- 女乘鸾:描绘一位骑乘神话中鸟类(鸾)的女子,象征美丽与吉祥。
- 常仪:常态,指月亮的圆满。
- 镜圆:比喻月亮的圆形。
- 钗燕:一种发饰,象征女子的美丽。
- 角巾:一种头巾,常见于古代女子的装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樊增祥(1769年-1848年),字子诚,号笙风,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关注人生和自然。
- 创作背景:写于仲秋,表现对月亮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敬与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转应曲 其十七》通过简短的句子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仲秋夜晚的深情回忆。诗中提到的“今夕”直入主题,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令人感到诗人对当下的珍惜。仲秋十七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而“扇头有女乘鸾”则通过神话意象,将现实与梦幻结合,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天上常仪镜圆”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月亮的圆满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崇拜与向往。最后的“圆镜,圆镜”重复强调月亮的美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情感的深度。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今夕。今夕。”:强调时间的特殊性,表现诗人对今夜的重视。
- “记得仲秋十七。”:提到特定的日子,暗示着与过去的美好回忆。
- “扇头有女乘鸾。”:展现出美丽的意象,寓意着美好与幸福。
- “天上常仪镜圆。”:比喻月亮的明亮与圆满。
- “圆镜。圆镜。”:重复强调,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 “钗燕角巾厮并。”:描绘了女子的装扮,象征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圆镜”,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性。
- 重复:通过“圆镜”的重复,强化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仲秋之夜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赞美,情感基调温柔而宁静。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和美好,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 鸾:神话中的鸟,代表美和吉祥。
- 扇子:常见的装饰,寓意着古代女性的优雅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仲秋是哪一天?
- A. 十五
- B. 十六
- C. 十七
- D. 十八
-
“扇头有女乘鸾”中“鸾”象征什么?
- A. 幸运
- B. 美丽
- C. 财富
- D. 权力
-
诗中重复的“圆镜”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对月亮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失落
- D. 对爱情的回忆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静夜思》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水调歌头》苏轼。
- 诗词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而樊增祥的《转应曲 其十七》则更多地侧重于对美好生活的感慨,展现了和谐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樊增祥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