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独高明不可谩,
仍知不似泰山安。
五丁破道秦通蜀,
却被行人脚下看。
白话文翻译:
这不仅是因为高明的地方不可以随便贬低,更因为它并不像泰山那样稳重安宁。五丁开山的传说让秦朝的通道通往蜀地,却被路过的行人视作平常的景象。
注释:
- 高明:指的是光辉、卓越的地方。
- 谩:轻视、贬低的意思。
-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稳重与安宁。
- 五丁:传说中的五位神灵,能开山劈石。
- 秦通蜀:指的是秦朝修建的通往蜀地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生卒年不详),字子高,号青丘,宋代词人,以词作闻名,尤其擅长婉约派,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先的游历过程中,体现出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壮丽山河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泰山和秦通蜀的典故,表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漫天岭》是一首以山水著称的诗作,通过对高明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高明不可谩”便直接点明了主题,强调了高耸山峦的伟大与不容轻视的特质。而“仍知不似泰山安”则进一步对比,表现出高明的山虽高,但却没有泰山那种厚重的安定感。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不同地理特征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五丁破道秦通蜀”则引入了历史的视角,提到五丁劈山的传说,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伟大。尽管秦朝的通道开辟了与蜀地的联系,但在浩瀚的自然面前,这样的成就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最后一句“却被行人脚下看”,更是通过行人的视角,表现出人们往往在繁忙的生活中忽略了自然的伟大与历史的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比、典故和景象描绘,勾勒出一幅令人沉思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独高明不可谩:强调高明的地方不应被轻视。
- 仍知不似泰山安:说明高明虽然高,却没有泰山那般的稳重。
- 五丁破道秦通蜀:提到五丁开路的历史典故,象征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
- 却被行人脚下看:行人视之为平常,反映出人们的麻木与忽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高明与泰山的对比,增强诗的深度。
- 典故: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增加文化内涵。
- 隐喻:山的高明与人类的渺小形成对比,突出自然的伟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高明山的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引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渺小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明:象征着伟大与卓越。
- 泰山:代表稳重与安宁。
- 五丁:寓意着神力与人类的奋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明”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人生态度
B. 一座山
C. 一种情感
D. 一种哲学 -
“五丁破道”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朝代? A. 汉朝
B. 唐朝
C. 秦朝
D. 宋朝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赞美历史
C. 对人类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张先的《漫天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写山水,但张先更关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