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11 22:45:19

泛泛春船载乐,溶溶湖水平桥。

高鬟照影翠烟摇。

白纻一声云杪。

倦醉天然玉软,弄妆人惜花娇。

风情遗恨几时消。

不见卢郎年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张先 〔宋代〕

泛泛春船载乐,溶溶湖水平桥。
高鬟照影翠烟摇。白纻一声云杪。
倦醉天然玉软,弄妆人惜花娇。
风情遗恨几时消。不见卢郎年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湖面景象,船只轻轻荡漾,乐声悠扬;湖水平静,桥影摇曳。高高的发髻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随风轻轻摇曳,白色的纱衣如云般轻盈。醉意渐浓,仿佛天然的玉石般柔软,打扮的女子对花朵倍加珍惜。如此美好的情景,往日的情感遗恨又能在何时消散?唯独不见年轻的卢郎。

注释

字词注释

  • 泛泛:形容船只轻轻荡漾。
  • 溶溶:形容水面平静如镜。
  • 高鬟:指古代女子的高髻。
  • 翠烟:指湖面上的青烟,形容轻柔的水波。
  • 白纻:白色的细纱,形容女子的衣服轻盈如云。
  • 倦醉:指喝醉酒后的疲惫状态。
  • 天然玉软:比喻女子的肌肤柔软如玉。
  • 弄妆:打扮、装饰。
  • 风情遗恨:指往日的情感和遗憾。

典故解析

  • 卢郎:指的是卢仝,唐代诗人,此处可能暗指年轻的爱人,表达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仲明,号云溪,宋代词人,江南人。以词风清丽、婉约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情,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西江月》创作于春日,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湖面景象,表达对往日美好爱情的怀念和对青春的惋惜,反映了个人情感和时代的特征。

诗歌鉴赏

《西江月》以清丽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湖面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青春的追忆和对爱情的思考。开头“泛泛春船载乐”,通过“春船”和“乐”的结合,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仿佛可以听到船上的乐声。接着“溶溶湖水平桥”,湖面的平静与桥的倒影相映成趣,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更为细腻的是“高鬟照影翠烟摇”,表现了女子的优雅与妩媚,仿佛她的发髻也在水面上舞动。诗人通过“倦醉天然玉软”,传达出一种醉后慵懒的状态,体现出女子的柔美与自然之美。在最后两句,诗人直言“风情遗恨几时消”,将个人情感的遗憾与自然景色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和无奈。

整首词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感伤,同时又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忆,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泛泛春船载乐:春天的船只轻轻荡漾,船上载着乐声,营造出一幅春日欢乐的画面。
  2. 溶溶湖水平桥:湖面如镜,桥影轻轻地摇曳,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3. 高鬟照影翠烟摇:女子高高的发髻在水面上映出影子,随风轻轻摇动,展现了她的优雅。
  4. 白纻一声云杪:轻盈的白色纱衣如云般轻柔,暗示女子的娇美。
  5. 倦醉天然玉软:倦怠的醉意让肌肤如玉般柔软,传递出女子的温柔与娇媚。
  6. 弄妆人惜花娇:打扮的女子对花朵倍加珍惜,隐喻对美好事物的爱惜。
  7. 风情遗恨几时消:对往日情感的遗憾与不舍,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 不见卢郎年少:提到年轻的卢郎,表达了对青春往事的怀念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然玉软”,将女子的肌肤比作玉,突出了她的柔美。
  • 拟人:如“高鬟照影”,将发髻的影子描写得生动灵动。
  • 对仗:如“白纻一声,云杪”,这两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春天的湖面景象,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怀念和失去青春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船: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带来欢乐与希望。
  • 湖水:代表宁静与美好,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 高鬟:象征女子的优雅与美丽,体现了对美的向往。
  • 白纻:象征轻盈、纯洁,突出女子的娇美。
  • 风情遗恨:象征情感的复杂与深刻,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江月》的作者是哪一位? A. 李白
    B. 张先
    C. 杜甫

  2. “倦醉天然玉软”中“玉软”是指什么? A. 柔软如玉的肌肤
    B. 玉石的颜色
    C. 玉制的船

  3. 诗中提到的“卢郎”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卢仝
    B. 卢布
    C. 卢凯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表现对月亮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 《清平乐》:李煜,展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忆。

诗词对比

  • 张先《西江月》李煜《清平乐》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张先更着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煜则着重于内心情感的流露,风格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