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怀辟支湘中》

时间: 2025-01-11 05:18:42

四面楚歌声。

破网长征。

不甘黄血啖长鲸。

九死肯忘亡国痛,乐操南音。

同是可怜生。

端为多情。

湘江淼淼溯伊人。

可奈江南兰蕙瘁,鶗鴂争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面楚歌声。破网长征。不甘黄血啖长鲸。九死肯忘亡国痛,乐操南音。同是可怜生。端为多情。湘江淼淼溯伊人。可奈江南兰蕙瘁,鶗鴂争鸣。

白话文翻译

四面都是楚歌的声音,像是破网的长途跋涉。我不甘心被长鲸吞噬,宁愿九死也不忘亡国之痛,乐声依旧在南方悠扬。我们都是可怜的生灵,情深意重。湘江水浩浩荡荡,追溯那位伊人。可我却无奈于江南的兰花和蕙草凋零,黄鹂在争鸣。

注释

  • 楚歌:指的是楚国的歌曲,这里暗指身处敌境、孤立无援的处境。
  • 破网:比喻艰难的逃避和长途的跋涉。
  • 黄血:指的是用生命捍卫国家的痛苦和代价。
  • 南音:指的是南方的音乐,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感。
  • 湘江淼淼:形容湘江水波浩渺,意象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诗风格受到唐诗的影响,擅长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机四伏时期,诗人以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国家命运,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身世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 怀辟支湘中》通过对楚歌、黄血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沦亡的痛苦感受。首句“四面楚歌声”立刻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氛围,表达了身处困境的无奈与无助。接下来的“破网长征”则暗示了艰苦的逃亡和斗争,展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诗中提到的“九死肯忘亡国痛”,更是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情感与责任感,而“乐操南音”则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湘江淼淼溯伊人”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对故人的追忆和对故国的向往。最后一句“可奈江南兰蕙瘁,鶗鴂争鸣”则用兰蕙与黄鹂的对比,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面楚歌声:身陷困境,四周都是敌人的歌声,令人感到孤立与绝望。
  2. 破网长征:比喻逃避追捕,经历艰辛的跋涉。
  3. 不甘黄血啖长鲸:宁愿拼死也不愿被敌人吞噬,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 九死肯忘亡国痛:即使九死,也绝不忘却亡国的痛苦,体现出对祖国深切的爱与忠诚。
  5. 乐操南音:南方的音乐依然在耳边回响,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6. 同是可怜生:感叹与他人同样可怜,强调人间的苦难。
  7. 湘江淼淼溯伊人:湘江水浩浩荡荡,回忆起心中的伊人,情感细腻。
  8. 可奈江南兰蕙瘁,鶗鴂争鸣: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惋惜,生活的艰辛与美丽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破网长征”用网比喻困境。
  • 对仗:如“黄血”与“长鲸”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如“乐操南音”,赋予音乐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沦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道关怀。

意象分析

  • 楚歌:象征孤立无援,悲壮的处境。
  • 黄血:象征牺牲与痛苦,强调为国捐躯的精神。
  • 湘江:象征思乡与追忆,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楚歌”象征着什么?

    • A. 和谐
    • B. 孤立与绝望
    • C. 欢乐
    • D. 旅行
  2. 诗人用“九死肯忘亡国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忘却
    • B. 忍耐
    • C. 忠诚与痛苦
    • D. 快乐
  3. 湘江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 A. 生活的压力
    • B. 思乡与追忆
    • C. 战争的痛苦
    •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为直接和清晰。
  • 《春望》 杜甫:同样反映国破家亡的痛苦,但情感更为沉重与压抑。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