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七日秦皇岛夜起望海,时报载长江流域各省普得甘霖》

时间: 2025-01-11 01:22:42

渤海早安澜。

皓月临关。

何来白浪打苍岩。

应是玉龙行雨罢,卷甲东还。

暗想十年前。

雨雪连天。

艨艟衔尾向幽燕。

残霸西风何处也,潮水无言。

意思解释

浪淘沙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七日秦皇岛夜起望海,时报载长江流域各省普得甘霖

作者:王季思 〔近代〕

原文展示:

渤海早安澜。皓月临关。何来白浪打苍岩。应是玉龙行雨罢,卷甲东还。
暗想十年前。雨雪连天。艨艟衔尾向幽燕。残霸西风何处也,潮水无言。

白话文翻译:

渤海的清晨波涛汹涌,皓月照耀着边关。哪里来白浪拍打着苍石?应该是那如玉龙般的雨水已经停歇,船只卷甲而归。
不禁想起十年前,那时雨雪交加。船只依次相连,驶向幽燕(今燕京)。残余的西风又在何处呢?潮水静默无言。

注释:

  • 渤海:中国北方的一个海域,位于河北、天津、辽宁等地沿岸。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苍岩:苍翠的岩石。
  • 玉龙:比喻雨水,如同龙一般的形象。
  • 艨艟:古代战船或大型船只。
  • 幽燕:古代指代今北京及周边地区。

典故解析:

“玉龙”象征着降雨的神秘力量,通常与丰沛的雨水和农业丰收相关。这里的“十年前”可能指的是作者对过去大雨的回忆,反映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季思,近现代诗人,生于动荡年代,其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与自然景观,风格多变,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1961年,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多重变革,尤其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深刻,诗人通过描写海景与雨水,寄托对丰收与自然的渴望。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描绘渤海的自然景观,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盼。开篇以“渤海早安澜”引入,展现出海面的波涛,象征着生命的起伏与变化。接着,皓月的照耀与白浪的拍打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激荡交织的情感。“玉龙行雨罢”则暗示着自然的周期变化,雨水的来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后半部分回忆起十年前的艰难时光,描绘了雨雪连绵的景象,并用“艨艟衔尾”的意象,展现出当时人们的奋斗与执着。最后一句“潮水无言”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奈。这首诗寓意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渤海早安澜:描绘早晨的海面波澜壮阔,象征着生机与力量。
  • 皓月临关:月光照耀边关,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何来白浪打苍岩:反问白浪拍打岩石的来源,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疑惑。
  • 应是玉龙行雨罢:推测雨水停止,暗示着自然的规律。
  • 卷甲东还:形象地描绘出船只归航的场景,隐含着对归属的思考。
  • 暗想十年前:引入回忆,表现出对过去的感慨。
  • 雨雪连天:描绘了艰难的天气,暗示过去的困苦。
  • 艨艟衔尾向幽燕:表现出人们团结一致,向目标进发的决心。
  • 残霸西风何处也:反思残余的西风,暗示着不确定的未来。
  • 潮水无言:总结全诗,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声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喻为“玉龙”,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对仗:如“艨艟衔尾”与“雨雪连天”,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让潮水“无言”,赋予自然以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诗人借助海浪与月光的对比,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传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渤海:象征广阔与力量。
  • 皓月:象征宁静与希望。
  • 白浪:象征自然的无情与力量。
  • 玉龙:象征雨水的恩泽与生命的希望。
  • 艨艟:象征人们的团结与奋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皓月临关”中的“皓月”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星星
    • B. 明亮的月亮
    • C. 太阳
    • D. 云彩
  2. “玉龙行雨罢”中的“玉龙”比喻什么?

    • A. 大海
    • B. 雨水
    • C. 风
    • D. 太阳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战争
    • B. 自然与人类命运
    • C. 爱情
    • D. 社会变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这首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交织。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怀。

诗词对比:

  • 王季思《浪淘沙》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季思通过海洋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而李白则借助历史背景反思个人命运的无常。
    • 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却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前者更为平和,后者则带有更多的豪情与悲壮。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全面分析。
  • 《王季思研究》:对王季思诗人及其作品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