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4-27 19:1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簟滑琉璃。薇帐低垂。海绡织就凤凰儿。梁燕未归人不见,午梦醒时。香烬冷金猊。帘影参差。枕棱几点湿胭脂。忘了鬓边花片子,拈起寻思。
白话文翻译:
在湘水的竹席上,水面如琉璃般光滑。紫薇花帐低垂,海绡织成的凤凰儿在其中。燕子尚未归来,独自一人无法相见,午梦惊醒时,香烛的余温在金色的香炉中已然消散。帘子影子交错,枕头边几处沾湿了胭脂。忘记了鬓边的花片,轻轻拈起,心中隐隐思念。
注释:
- 湘簟:湘水边的竹席,常用于卧榻。
- 琉璃:指水面光滑如同琉璃。
- 薇帐:用紫薇花制成的帐子,表示环境的温柔和美丽。
- 海绡:一种绫罗,古时常用来形容华丽的织物。
- 凤凰儿:可能指一种精致的工艺品或装饰。
- 梁燕:指燕子,象征归来与离别。
- 午梦:指在午后睡觉做的梦。
- 香烬:指香烛的余烬,冷却后没有热度。
- 金猊:金色的香炉。
- 湿胭脂:指枕头上沾染的胭脂,暗示女子的妆容。
- 鬓边花片子:指发髻旁的花饰。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梁燕”可理解为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离别与归来,表现出一种思念的情感。湘水和紫薇花则常被用来描绘温柔的环境,增强诗的抒情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斐仲,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之时,诗人通过对美好环境的描写,表达对逝去时光和人事的追忆与思考。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头的“湘簟滑琉璃”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午后,竹席与水面相映成趣,给人以清凉之感。接着,紫薇帐低垂,显得温柔而又亲密,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隐秘的情感波动。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示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人情冷暖的思考。“梁燕未归人不见,午梦醒时”一联,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燕子的归来象征着希望与重聚,而此时的孤独则更显得无奈与哀愁。最后几句提到的“香烬冷金猊”、“帘影参差”,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一种离别后的惆怅与思索,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穿插着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渴望,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及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簟滑琉璃:描绘湘水的竹席,水面如琉璃般光滑,暗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氛围。
- 薇帐低垂:紫薇花帐子低垂,营造出一种温柔的环境。
- 海绡织就凤凰儿:海绡织的精美物件,展现出生活的华丽与美好。
- 梁燕未归人不见:燕子尚未归来,表达了对离别者的思念和孤独感。
- 午梦醒时:在梦中醒来,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香烬冷金猊:香烛的余温已冷,象征着已逝的温情。
- 帘影参差:帘子的影子交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感觉。
- 枕棱几点湿胭脂:细腻表达了女子的妆容与思念的交织。
- 忘了鬓边花片子,拈起寻思:思绪转向鬓边的花饰,象征着对往事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琉璃,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使用了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海绡织就凤凰儿”,使物品赋予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人事的追忆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人生无常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水:象征宁静与思念。
- 紫薇:美丽而温柔,代表柔情。
- 燕子:象征归来与离别。
- 香烛:象征温暖与记忆。
- 胭脂:代表女性的柔美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簟”指的是: A. 水面 B. 竹席 C. 帐子
-
“梁燕未归”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新生活 C. 归来
-
诗中“香烬冷金猊”描写的意象主要反映了什么? A. 温暖的记忆 B. 冷漠的现实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孟郊《登科后》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词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
- 苏轼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更为豪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