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10 21:54: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浊浪起骄鲸。烽火相惊。饥鸟落叶月三更。难道荒寒如此夜,不算飘零。短梦绕空城。风雨柴荆。江潮呜咽断肠声。西去侬家槐树岸,知有谁听。
白话文翻译:
浑浊的浪涛中,骄傲的鲸鱼翻腾。烽火连天,惊动了四方。饥饿的鸟儿在月光下落叶,已是深夜三更。难道在这荒寒的夜晚,不算是漂泊和凋零?短暂的梦境环绕着空荡荡的城池。风雨交加,柴荆间传来呜咽的江潮声。往西去的路上,侬家槐树的岸边,不知道有谁在倾听。
注释:
- 浊浪:指混浊的海浪,象征动荡不安的环境。
- 骄鲸:指骄傲的鲸鱼,可能暗示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或挑战。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情报的烟火,象征战争的动乱。
- 饥鸟:指因饥饿而无奈的鸟,寓意孤独与无助。
- 月三更:指深夜时分,三更是夜晚的一个时段。
- 短梦:象征着短暂的幻想或希望。
- 呜咽:指微弱的哭声,形容情绪的低落与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兆蕃(约1640-约1700),清代初期诗人,字梦阮,号云村,福建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年代,作者以个人的生活感受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势以及个人的孤独与彷徨。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开篇即以“浊浪起骄鲸”引入,画面感极强,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风起云涌的场景。接下来的“烽火相惊”则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惊恐与不安,传达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
饥鸟与落叶的意象交织,构成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情感体验,夜深人静时,饥饿的鸟儿更显得渺小与脆弱。诗中对“荒寒如此夜”的感慨,揭示了人们在逆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而“短梦绕空城”则是对短暂希望的渴望与失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随着“风雨柴荆”一句的出现,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的变化相结合,展现出一种与天地共鸣的深邃情感。
最后,诗的结尾“知有谁听”,更是发人深省,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孤独与渴望理解的心情。这首诗不仅是在描绘自然的景象,更是通过这些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彷徨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浊浪起骄鲸:描绘了大海的波涛汹涌,鲸鱼的翻腾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张扬。
- 烽火相惊: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恐慌,与自然的波动形成呼应。
- 饥鸟落叶月三更:深夜的寂静中,饥饿的鸟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 难道荒寒如此夜,不算飘零:对荒凉夜晚的感慨,反映了内心的无奈与漂泊感。
- 短梦绕空城:梦境短暂而虚幻,象征着希望的渺小与不实。
- 风雨柴荆: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情感交织。
- 江潮呜咽断肠声:江潮的声音如同断肠的哀鸣,表达了深切的悲伤。
- 西去侬家槐树岸,知有谁听:向往的归处,然而对方是否在意却成了疑问,增添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浊浪起骄鲸”,通过比喻增加了情感的强烈。
- 拟人:如“江潮呜咽”,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在自然与社会动荡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漂泊,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浊浪:象征动荡与不安。
- 骄鲸:象征生命的力量。
- 饥鸟:象征孤独与无助。
- 月三更:象征孤独的时刻。
- 短梦:象征短暂的希望。
- 江潮:象征哀伤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浊浪起骄鲸”中的“骄鲸”指什么?
- A. 鳄鱼
- B. 鲸鱼
- C. 海豚
- D. 鱼
-
诗中提到的“月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晚上
- B. 凌晨
- C. 下午
- D. 早上
-
诗中“知有谁听”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孤独
- C. 喜悦
- D.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比较金兆蕃的《浪淘沙》和李白的《静夜思》,二者均涉及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表达,但金兆蕃的诗更强调动荡与孤独,而李白则是对思乡之情的深切表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