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雁过妆楼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20:0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雁过妆楼二首 其二
作者:李慈铭
玉宇澄空,初凉地秋声渐到梧桐。
小庭夜静,愁绪碎搅吟蛩。
窣地栏干谁共倚,
乱萤飞度竹间风。
恁匆匆,绛河旧影,来约新鸿。
争知星期乍过,怎钿箫翠管,取次成空。
谢家池畔,香雾自上帘栊。
清晖暗怜玉臂,怕重到针楼疑梦中。
星星鬓,便亸鬟如故,妆镜羞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天空明澈,初秋的凉意渐渐传来,梧桐树上能够听到阵阵秋声。小庭院里夜色静谧,愁苦的思绪如同搅动的蝉鸣。栏杆上无人相伴,只有萤火虫在竹间飞舞,伴随着微风。匆匆的时光,似乎在追忆旧日的身影,约定着新的归鸿。谁知道这周日过得如此匆忙,怎能让那箫声和翠管的乐音,转瞬即逝。谢家池边,香雾从帘子上升起,清晖中暗暗怜惜那白皙的玉臂,生怕再回到那针楼中,恍如梦中。星星点点的鬓发,依旧披散如昔,妆镜前的自己显得羞涩。
注释
- 玉宇:指天空,形容其清澈。
- 初凉:初秋的凉意。
- 愁绪:忧愁的情绪。
- 窣地:轻微的声音。
- 恁匆匆:如此匆忙。
- 绛河:指银河,形容旧影。
- 钿箫翠管:指乐器,形容音乐。
- 谢家池:谢家池是指谢家的一座池塘,借指幽静的环境。
- 清晖:清晨的光辉。
- 针楼:指楼阁,可能是思念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洵斋,江苏人。其诗风清丽婉约,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及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诗人以个人的情感为出发点,反映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歌鉴赏
李慈铭的《新雁过妆楼二首 其二》充分展现了清代诗词的细腻与深刻。首句“玉宇澄空,初凉地秋声渐到梧桐”以清晰的意象勾勒出秋天的宁静与凉爽,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秋夜图景。诗人通过小庭院的安静和愁绪,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窣地栏干谁共倚,乱萤飞度竹间风”,这两句通过对栏杆的描述和萤火虫的意象,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同时又透出一丝生机。诗中的意象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循环的节奏,使得情感愈发浓厚。
整首诗在情感上体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恋,以及对未来的迷惘。特别是在“争知星期乍过,怎钿箫翠管,取次成空”中,诗人对音乐的喟叹,折射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无奈。谢家池畔的香雾和清晖暗怜玉臂,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中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语言上优美动人,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宇澄空:描绘出清澈的天空,传达着一种宁静的氛围。
- 初凉地秋声渐到梧桐:感受到秋天的凉意,梧桐树上的秋声,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 小庭夜静,愁绪碎搅吟蛩:小庭院的宁静与愁绪交织,突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索。
- 窣地栏干谁共倚:栏杆旁无人相伴,表达了孤独的感受。
- 乱萤飞度竹间风:萤火虫在竹间飞舞,增添了夜晚的生机。
- 恁匆匆,绛河旧影,来约新鸿: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旧影与新鸿的对比,反映出对过去的追忆。
- 争知星期乍过: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怎钿箫翠管,取次成空:音乐的美好与瞬间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
- 谢家池畔,香雾自上帘栊:描绘谢家池的幽静美景,增加了诗的意境。
- 清晖暗怜玉臂:清晨的光辉照在白皙的玉臂上,流露出诗人的怜惜之情。
- 怕重到针楼疑梦中:恐怕再回到那恍如梦中的地方,透露出对往事的迷惘。
- 星星鬓,便亸鬟如故,妆镜羞同:描绘出女性的美丽与羞涩,结束在一种细腻的情感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绛河旧影”比喻过去的回忆。
- 拟人:如“秋声渐到梧桐”,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往事的追忆,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 栏干:代表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萤火虫:象征生机与希望,尽管是在孤独的环境中。
- 香雾:代表着美好与幽静的生活环境。
- 玉臂:象征着美丽与柔弱,传达出诗人的怜惜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李慈铭
- C. 杜甫
-
“恁匆匆,绛河旧影,来约新鸿”中的“新鸿”指的是?
- A. 新的朋友
- B. 新的归宿
- C. 新的归鸟
-
“香雾自上帘栊”中的“香雾”主要指什么?
- A. 玫瑰的香味
- B. 秋天的雾气
- C. 自然的气息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杜甫
- 《秋词》 -刘禹锡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出对孤独与美好环境的感慨,但李白更倾向于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而李慈铭则更细腻入微,注重情感的内心展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慈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