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山阁同华旷轩朱若愚司马效兹次天钧上人韵》
时间: 2025-01-25 22:4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寒于三月三,嫩晴天气爱江南。
杖藜直上饭山阁,呼酒径开弥勒龛。
湖海客吟花雨榻,石林僧扫夕阳庵。
古人经世非无术,可怪嵇康七不堪。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食节时,天气比三月三的时节还要寒冷,温暖的阳光让人更爱江南的风光。
我拄着拐杖,直奔饭山阁,呼唤酒家,畅饮在弥勒佛的龛边。
湖海的旅人吟诵着诗歌,坐在花雨纷飞的榻上,石林的僧人则在打扫夕阳下的庵堂。
古人治理国家并非没有才干,但为什么会让嵇康感到七分无奈呢?
注释
- 寒食: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一天。
- 嫩晴:形容天气晴朗而温暖,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 杖藜:拄着藤杖,表示作者的步态缓慢,可能暗示年迈或不便。
- 饭山阁:指某处的阁楼,具体地点需考证。
- 弥勒龛:弥勒佛的佛龛,常见于庙宇中。
- 湖海客:指来自湖海之地的游人。
- 古人:指历史上的贤者,嵇康为其中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典故解析
- 嵇康:东晋时期著名的道士和文学家,以其清高的个性和对世事的失望而著称,《嵇康七不堪》指的正是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廷升(1645-1713),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生于明末,经历了社会变革,心系国家命运,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寒食节,正值春季,诗人感受到江南的温暖和自然的美好,同时借古人之言,反映出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春日江南的热爱与对古人智慧的思考。开篇即以“寒食寒于三月三”设定了诗的氛围,既有对阴冷天气的描写,也暗示了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对春暖花开的期待。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拄杖而行的情景,显得既孤独又坚定,向饭山阁进发的姿态寓意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呼酒径开弥勒龛”展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他在饮酒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与满足。随后用“湖海客吟花雨榻”描绘了江南的诗意生活,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灵动的场景中。而“石林僧扫夕阳庵”则引入了另一种生活状态,僧人在夕阳下清扫庵堂,象征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联“古人经世非无术,可怪嵇康七不堪”则是全诗的升华,表达了对古代智者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感慨,叹息古人虽有才智,但在复杂的世事面前也难免无奈。这种情感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当下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食寒于三月三:寒食节的寒冷似乎超过了三月三日,传达出一种季节的冷清感。
- 嫩晴天气爱江南:温暖的春天让人更加向往江南的美丽。
- 杖藜直上饭山阁:诗人拄杖向饭山阁行去,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 呼酒径开弥勒龛:在酒家叫酒,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 湖海客吟花雨榻:描绘了湖海之地的游人吟诗作对,表现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情趣。
- 石林僧扫夕阳庵:夕阳下的僧人扫除庵堂,体现出一种清净的生活方式。
- 古人经世非无术:古代智者治理国家并非没有才能。
- 可怪嵇康七不堪:对嵇康的不满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湖海客吟花雨榻,石林僧扫夕阳庵”,形成了对比和呼应。
- 比喻:将人生活比作吟诗、饮酒,赋予生活以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敬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古代智者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寒食节:象征着传统文化和对生命的尊重。
- 江南:代表着美好、宁静的生活环境。
- 饭山阁:寄托着诗人渴望精神寄托的地方。
- 弥勒龛:象征着信仰与安宁。
- 湖海:象征着广阔的胸怀。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通常是在什么时候?
- A. 三月三
- B. 清明前一天
- C. 端午节
-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品
- B. 一种植物
- C. 拐杖
-
“可怪嵇康七不堪”中的“七不堪”指的是什么?
- A. 七种不幸
- B. 嵇康的作品
- C. 嵇康对世事的不满
答案
- B. 清明前一天
- C. 拐杖
- C. 嵇康对世事的不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黄廷升的《饭山阁同华旷轩朱若愚司马效兹次天钧上人韵》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黄廷升的诗更侧重于对古人的敬仰和现实的感悟,而李白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廷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分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