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天已放晴,山内归来,灯下有感》
时间: 2025-01-11 12:55: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天已放晴,山内归来,灯下有感
日色已西沈。宿鸟栖林。夕阳西落下山行。
到得归来人寂寂,黯自消魂。灯下漫沈吟。
往事推评。窥窗明月一钩痕。
心念蓬山何处是,梦里追寻。
白话文翻译:
天色已经放晴,太阳正缓缓西沉,归来的鸟儿在林间栖息。
夕阳西下,我走在归途,心中感到寂寞,暗自消沉。
在灯下,我漫无目的地吟咏,回想往事,心中感慨。
透过窗户,明亮的月光像一条弯弯的钩子。
我思念那遥远的蓬莱仙山,不知何处,梦中我在追寻。
注释:
- 日色已西沈:太阳已经西沉。
- 宿鸟栖林:归来的鸟儿在树林中栖息。
- 山行:指在山中行走的状态。
- 黯自消魂:感到悲伤而魂不守舍。
- 沈吟:沉思吟唱。
- 明月一钩痕:形容月亮的弯曲形状,如一钩。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和归宿。
- 梦里追寻:在梦中寻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禧身,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词作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生感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在归家路上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理想境地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浪淘沙·天已放晴,山内归来,灯下有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在归家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对过往的思索。开篇以“日色已西沈”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黄昏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凝滞。接着“宿鸟栖林”,描绘了归来之时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到得归来人寂寂,黯自消魂”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尽管身处于归家的环境,但内心却是孤寂的。此时,灯下的“漫沈吟”则是对过往的反思和自我对话,显现出深沉的思索情感。
“窥窗明月一钩痕”则以月亮作为意象,映射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最后一句“心念蓬山何处是,梦里追寻”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地的渴望,蓬莱仙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梦里追寻”则强调了这种追寻的无奈与虚幻,令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哀愁。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清代词作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色已西沈”:夕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归途的开始。
- “宿鸟栖林”:描绘自然的宁静和归属感。
- “夕阳西落下山行”:强调归家的旅程与自然的交融。
- “到得归来人寂寂,黯自消魂”: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的沉重。
- “灯下漫沈吟”:在灯光下反思过往,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状态。
- “往事推评”: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
- “窥窗明月一钩痕”:月光映照,象征着希望与理想。
- “心念蓬山何处是,梦里追寻”:表达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钩”,形象生动。
- 拟人:宿鸟栖息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 对仗:如“日色已西沈”与“宿鸟栖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以及对过往的追忆,情感深厚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宿鸟:代表归属感与自然的宁静。
- 灯下:暗示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明月:象征理想、希望与美好。
- 蓬山: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色已西沈”意指什么? A. 太阳已经升起
B. 太阳已经下山
C. 太阳正中天
D. 太阳消失不见 -
“灯下漫沈吟”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A. 高兴
B. 忧伤
C. 愤怒
D. 无聊 -
“心念蓬山何处是,梦里追寻”中的“蓬山”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追求
C. 生活的烦恼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对理想的思索与追求。
- 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亮为意象,反映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对比许禧身与李白的作品,许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展现豪放与壮阔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词章与词人》
- 《古诗词名篇解析》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浪淘沙·天已放晴,山内归来,灯下有感》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