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籁转虚廊,落叶敲窗。无端陈恨费思量。待向枕函寻断梦,梦也凄凉。不语对残釭,清泪凝霜,薄寒疏雨夜初长。屈指暗惊秋过半,明日重阳。
白话文翻译:
幽静的乐声在空荡的走廊回荡,落叶轻轻地敲打着窗户。无缘无故的旧恨让我费尽心思。只待在枕头下寻找那个断裂的梦,但梦中依旧凄凉。面对着微弱的灯光,我无话可说,清泪凝结如霜,寒冷的细雨在夜晚渐渐延长。手指屈起,暗自惊讶秋天已过了一半,明天就是重阳节。
注释:
- 幽籁:幽静的乐声。
- 虚廊:空荡的走廊。
- 无端:没有缘由。
- 陈恨:旧恨。
- 枕函:枕头下的箱子,指藏于其中的记忆或梦境。
- 残釭:微弱的灯光。
- 凝霜:泪水凝结如霜,形容悲伤。
- 薄寒疏雨:微寒的细雨。
- 重阳:重阳节,古代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宁,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其诗风受五四运动影响,作品常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语言清新流畅,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浪淘沙》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可能经历了个人的失落与对往昔的追忆。诗中蕴含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在秋季时节的孤寂与思念。诗的开头通过“幽籁转虚廊,落叶敲窗”描绘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落叶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秋的萧瑟与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表达出无端的旧恨,情感的纠葛让人在思量中彷徨。此处的“无端”二字,恰恰揭示了对旧情的无奈与无解。
“待向枕函寻断梦,梦也凄凉”则展现了对梦境的渴望与失落。枕下的梦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期盼,但梦中所承载的却是无尽的凄凉。此时,诗人似乎在自问自答,面对着残留的烛光,泪水如霜般凝结,进一步渲染了情感的深邃。
最后两句“屈指暗惊秋过半,明日重阳”则以时间的推移点明了节气的交替与人生的无常。重阳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亲情与团圆,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独与思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肃杀与生命的无常,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籁转虚廊:描绘空灵的音乐在空荡的走廊回响,营造出孤独的意境。
- 落叶敲窗:落叶的声音象征着秋天的来临,暗示时间的流逝。
- 无端陈恨费思量:旧恨无缘无故地涌现,令人反复思考。
- 待向枕函寻断梦:寻求梦中的断片,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 梦也凄凉:梦境的回忆同样是悲伤的。
- 不语对残釭:面对微弱的灯光,无话可说,表现孤独。
- 清泪凝霜:泪水如霜般凝聚,形象化地表达悲伤。
- 薄寒疏雨夜初长:描绘秋夜的寒冷与细雨,增强凄凉感。
- 屈指暗惊秋过半:感叹时光飞逝,秋天已过一半。
- 明日重阳:指向即将到来的节日,增添了对团圆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霜,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落叶“敲窗”,赋予自然物以人的行为,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薄寒疏雨夜初长”,展现了诗词的工整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旧情的追忆,传达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情感基调。通过秋天的意象,诗人反思自身的情感与生命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成熟、凋零与生命的循环。
- 落叶: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逝去的爱情。
- 梦:象征着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
- 烛光:象征着微弱的希望,映衬出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籁转虚廊”描绘的是哪种氛围?
- A. 热闹的
- B. 幽静的
- C. 喧哗的
-
“明日重阳”指的是什么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诗中提到的“清泪凝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悲伤
- C. 紧张
答案:
- B. 幽静的
- B. 重阳节
-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但其笔调更为豪放,而丁宁的《浪淘沙》则显得细腻而凄凉。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浪淘沙》的诗意与背景,同时提供学习和思考的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