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26 05:27: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事凭阑干。玉笛声闲。软红零落暗香残。不道春风馀几日,花已阑珊。砌下落梅寒。怎忍频看。清池春水碧潺潺。一片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
白话文翻译:
无聊时我倚在栏杆上,听见那悠闲的玉笛声。那红色的花瓣悄然落下,留下淡淡的余香。没想到春风还剩几日,花已凋零。台阶下的梅花落得寒冷,怎忍心频频回头看。清澈的池水碧波荡漾,一片花瓣随波而去,究竟能否再回来呢?
注释:
- 凭阑干:倚靠在栏杆上,表达一种闲适的状态。
- 玉笛声闲:形容笛声悠扬而悠闲,意境宁静。
- 软红零落:指红色花瓣轻轻掉落,形象生动。
- 阑珊:形容花朵凋零、残败的样子。
- 砌下落梅寒:指梅花在台阶下凋落,给人一种寒意。
- 随波何处去:疑问花瓣随水流向何方,暗含对往事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珊英,清代女诗人,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她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特征,展现了女性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末,桃花、梅花纷纷凋零之际,映射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春景和抒发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开篇“无事凭阑干”,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接着通过“玉笛声闲”引入音乐,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诗中“软红零落暗香残”一语,通过对花瓣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怅惘的感觉,花虽美,但终究会凋零,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春风馀几日,花已阑珊”这一句更是将时光流逝的主题推向高潮,花的凋谢象征着青春的逝去,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跃然纸上。接下来的“砌下落梅寒”,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受,落梅的寒意不仅是对春天的遗憾,也象征着孤独与寂寞。
最后一句“一片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花瓣的漂流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追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事凭阑干:表达闲适状态,暗示无聊。
- 玉笛声闲:悠扬的笛声与闲适的心境相呼应。
- 软红零落暗香残:花瓣轻落,余香仍存,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
- 不道春风馀几日,花已阑珊:感叹春天即将结束,花已凋零。
- 砌下落梅寒:落梅带来的寒意,象征失落。
- 怎忍频看:对美好的不舍与怀念。
- 清池春水碧潺潺:清池的美景与春水相映成趣。
- 一片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花瓣随水漂流,象征人生的无常和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花瓣比喻青春,流动的水比喻时光。
- 对仗:如“无事凭阑干”与“清池春水碧潺潺”形成对照,增强韵律感。
- 拟人:将花瓣的落下赋予情感,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逝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笛:象征音乐与宁静,增添春天的韵味。
- 软红:红色花瓣,暗示美好与青春。
- 清池春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光的无情。
- 落梅:象征失落,映衬诗人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事凭阑干”表达的情感是? A. 忧伤
B. 闲适
C. 愤怒
D. 兴奋 -
诗中“玉笛声闲”中的“闲”字是指? A. 忙碌
B. 悠闲
C. 紧张
D. 喧闹 -
“一片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所表达的主题是? A.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生活的赞美
D. 对他人的思念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张珊英与李清照同为女性诗人,均善于描写自然与情感,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为直接和清晰,而张珊英的《浪淘沙》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元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