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杨花》

时间: 2025-01-11 14:49:40

云碎也绸缪。

飘去谁收。

纷纷和梦共莺流。

烦恼将心都乱煞,怕解春愁。

随意去登楼。

若也含忧。

春归愁住为谁留。

万觅千寻曾又见,自己眉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杨花
程滨 〔当代〕

云碎也绸缪。飘去谁收。
纷纷和梦共莺流。
烦恼将心都乱煞,怕解春愁。
随意去登楼。若也含忧。
春归愁住为谁留,
万觅千寻曾又见,自己眉头。


白话文翻译:

云朵散碎,似乎在轻柔地缠绵。它们飘去,谁来收留呢?
纷纷扬扬,恰似梦里与黄莺一起飞舞。
烦恼让心都乱了,担心无法解开这春天的愁苦。
随意登高望远,若心中还有忧愁。
春天归来,愁苦又为谁留下?
千方百计地寻找,最终还是在自己眉头上见到了。


注释:

  • 云碎:形容云朵破碎,映衬一种轻柔的意境。
  • 绸缪:缠绵悱恻,形容感情的细腻。
  • 纷纷和梦共莺流:形容春日的繁华与梦境交织。
  • 烦恼将心都乱煞:表示烦恼造成了心情的极度混乱。
  • 随意去登楼:指随意地去高处眺望,表达一种放飞心情的状态。
  • 万觅千寻:形容极力寻找,最终却发现愁苦依然存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古典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深受传统诗词的影响,特别是关于春天和愁苦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滨,现代诗人,作品多关注生活中的细微情感,擅长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这首《浪淘沙令 杨花》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在春天时节的感怀,结合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 杨花》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表面上看似是对春天美景的描绘,实则蕴含着作者内心的愁苦和对生活的思考。开篇“云碎也绸缪”便营造出一种轻盈而又缠绵的氛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接着,作者引入了梦与莺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繁华,似乎在诉说着美好与忧愁的交织。

诗中提到“烦恼将心都乱煞”,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春天的美丽并没有驱散心中积压的愁苦。作者的“随意去登楼”则表现出一种对外界的逃避与内心的挣扎,春天虽归,愁苦却依然。结尾“万觅千寻曾又见,自己眉头”更是点明了主题,无论如何寻找,最终发现的依然是自己的心情与烦恼,这暗示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词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展现了现代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碎也绸缪:描绘云朵的轻盈,暗示内心的柔软。
  2. 飘去谁收:表达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
  3. 纷纷和梦共莺流:春天与梦境的交织,展现生机。
  4. 烦恼将心都乱煞:内心的烦乱与愁苦。
  5. 怕解春愁:害怕理解春天带来的愁苦。
  6. 随意去登楼:试图通过登高来释放心情。
  7. 若也含忧:即使登高,忧愁仍在。
  8. 春归愁住为谁留:春天归来,愁苦到底是为谁而留。
  9. 万觅千寻曾又见,自己眉头:寻找的结果是面对内心的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朵比作缠绵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云朵被赋予情感,表现出对自然的深情。
  • 对仗:上下句意象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与内心愁苦的矛盾,反映了现代人面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生命中的美丽与忧伤共存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由与变化。
  • :代表着理想与希望。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象征着高远的志向与逃避的心理。
  • :内心的烦恼与孤独。

这些意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碎”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纷乱
    C. 变化
    D. 平静

  2. “烦恼将心都乱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D. 兴奋

  3. 诗中最后一句“自己眉头”意味着什么? A. 发现美好
    B. 面对内心烦恼
    C. 寻找快乐
    D. 忘却忧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探讨了春天的情感与愁苦。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流露。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但程滨的《浪淘沙令 杨花》更侧重于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愁苦交织。


参考资料:

  1. 《现代诗词鉴赏》
  2. 《古典诗词分析》
  3.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