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献公祠》

时间: 2025-01-11 01:56:02

祠堂突兀倚江开,瞻拜空馀海燕哀。

只道主由金镜致,岂知兵为玉环来。

文章自昔传徐碣,香火常新傍舜台。

风度依然凭想像,停舟一荐渚蘋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文献公祠
作者: 王摅 〔清代〕

祠堂突兀倚江开,
瞻拜空馀海燕哀。
只道主由金镜致,
岂知兵为玉环来。
文章自昔传徐碣,
香火常新傍舜台。
风度依然凭想像,
停舟一荐渚蘋回。


白话文翻译:

这座祠堂高耸而立,依傍着江水开阔的地方,
来这里祭拜的,只有海燕在空中悲鸣。
人们只知道这位主人的荣光来自金镜之下,
却不知道他的荣耀是因战事而得来的。
文章的名声自古以来就传颂如徐公之美,
香火依旧在舜台旁常新。
他的风采依然在想象中存在,
我停舟于此,依依不舍地回望着水边的蘋草。


注释:

  • 突兀:高耸而显眼的样子。
  • 瞻拜:仰望敬拜。
  • 金镜:比喻显赫的地位或荣光。
  • 玉环:古代用以比喻战争或权力的象征。
  • 徐碣:指徐渭,明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 舜台:舜帝的祭台,象征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 渚蘋:水边的蘋草,象征着自然的美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摅,清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王摅对张文献公的祭祀之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动荡与文化传承并存,诗人通过此诗寄托了对文化的追寻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张文献公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诗中的“突兀倚江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祠堂的雄伟气势,给人以震撼,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感。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祭祀时的孤独感,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只道主由金镜致,岂知兵为玉环来。”这一句引人深思,诗人揭示了荣耀背后的血与泪,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文化传承的描绘,展现了精神世界的延续和对历史的尊重。“风度依然凭想像”更是强调了历史人物在后人心中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浪漫的怀旧情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缅怀,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祠堂突兀倚江开:描绘了祠堂的高耸和江边的开阔,营造出一种壮丽的视觉效果。
  2. 瞻拜空馀海燕哀:显示了祭拜的孤独与海燕的悲鸣,传达了历史的哀伤。
  3. 只道主由金镜致:指人们只关注荣耀的表象。
  4. 岂知兵为玉环来:揭示了荣耀背后的残酷与战争。
  5. 文章自昔传徐碣: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6. 香火常新傍舜台: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和信仰的持续。
  7. 风度依然凭想像:暗示人物风采在后人心中仍然存在。
  8. 停舟一荐渚蘋回: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交融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金镜与玉环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荣耀与战争的关系。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历史人物的荣耀与悲哀,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祠堂:象征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缅怀。
  • 海燕:代表孤独与哀伤,反映历史的无情。
  • 金镜、玉环:象征荣耀与战争,揭示历史的复杂性。
  • 舜台:文化传承的象征,代表古代先贤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文献公祠是依靠什么而建的? A. 山
    B. 江
    C. 城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金镜”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荣耀
    C. 战争
    答案:B

  3. “香火常新”指的是什么? A. 新鲜的香气
    B. 祭祀活动的频繁
    C. 新的香料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名篇,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文化的传承。
  • 《黄鹤楼》(崔颢):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摅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