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韦左司诗》
时间: 2025-01-10 22:0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韦左司诗》
作者:李楘 〔清代〕
恬澹本性情,下笔便高洁。
常能参妙化,自得养生术。
我读韦公诗,一生无滞郁。
旷然任吾天,言动由真率。
渊明后一人,冲虚亦朴实。
唐书考新旧,无人为撰述。
诗人失传多,惟公不当佚。
自公为卫郎,意气近豪侠。
折节复读书,至味归清绝。
一麾出守郡,随处留诗别。
真机舒性灵,淡然天籁发。
扫地坐焚香,习静神无夺。
岂必求神仙,何用更学佛。
开元至贞元,百余十岁月。
人皆见公容,精神不衰竭。
有诗送太白,无与少陵笔。
或者未识面,踪迹天涯阔。
清景忆平生,空山求隐逸。
晏起望青天,园林爱藏拙。
应知养主事,诗外无他物。
神来有化工,终身无疢疾。
千秋秉至诚,梦想依归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韦应物的诗歌和生活哲学的赞美。作者认为,韦应物本性恬淡,写作时自然而高洁,能够参透人生的妙理,掌握养生之道。他读韦公的诗歌,感到一生无忧无虑,心境开阔,言行真率。韦应物是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位清高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历史上未曾失传。韦公在担任卫郎时,意气风发,后来又刻意节俭,潜心读书,最终达到了高洁的境界。无论在哪里,他的诗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者认为,韦公的内心淡泊宁静,焚香扫地,习惯于静心,根本不必追求神仙或学习佛教。他在开元至贞元的时代,长寿而精神焕发,尽管众人皆见其容貌,但精神却从未衰退。他在诗中送别李白,但与杜甫的笔触无缘。或许两人未曾谋面,但他们的踪迹在天涯海角间延续。作者怀念韦公的清雅生活,向往隐逸于空山之间,早起仰望蓝天,喜欢在园中藏匿自己的拙朴。他明白,诗歌之外没有其他追求,灵感源于自然,终生无病无恙。千秋之后,保持真诚的品格,心中向往着理想的归宿。
注释
- 恬澹:恬静而淡泊。
- 妙化:指人生的变化与哲理。
- 滞郁:指心情的烦闷与压抑。
- 卫郎:指韦应物任职的卫国的郎官。
- 折节:指放下身段,谦虚学习。
- 至味归清绝:指在高雅的境界中找到最纯粹的乐趣。
- 天籁:自然的声音,这里指内心的宁静。
- 化工:指灵感的来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楘(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读韦左司诗》是李楘在阅读韦应物的诗作时产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韦应物高洁品格的钦佩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韦应物为中心,描绘了他淡泊宁静的性格与高洁的诗风。李楘通过对韦公的诗歌的阅读,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解脱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清高生活的向往。诗中反复提及的“淡然”、“清绝”、“习静”等词句,显示了作者对内心平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对韦公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哲学: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灵,才是人生的真谛。
整个诗歌结构严谨,语句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韦公诗作的欣赏,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哲学思考。李楘通过对韦公的描绘,向读者传达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以诗歌为伴,保持真诚与淡泊,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恬澹本性情:描述韦公的本性是恬静而淡泊的。
- 下笔便高洁:他写出的诗歌自然高洁,毫不造作。
- 常能参妙化:他能理解人生的微妙变化。
- 自得养生术:掌握了养生和生活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恬澹”与“高洁”,“折节”与“读书”等,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比喻:将韦公的生活与理想进行了比较,表现出其诗人的特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韦应物的赞美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强调了清高、高洁的品格,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景:象征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 青天:象征自由与开阔的心境。
- 香:代表内心的宁静与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楘对韦应物的性格如何描述?
- A. 恬淡高洁
- B. 热情似火
- C. 冷漠无情
- D. 复杂多变
-
诗中提到的“扫地坐焚香”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追求物质享受
- B. 内心的宁静与修身
- C. 对名利的渴望
- D. 忧国忧民的情怀
-
李楘通过诗歌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和谐
- C. 追求权力
- D. 怀念过去的荣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的诗,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 《月下独酌》:李白的诗,表达对自由与洒脱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李楘的《读韦左司诗》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李楘更注重于对韦公的赞美,而陶渊明则描绘了隐逸的具体场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韦应物生平与作品分析》
- 《李楘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