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超果寺
作者: 方正澍 〔清代〕
斜门通小径,竹影绿于云。
千嶂一亭得,孤花群蝶分。
风飘金铎韵,苔绣石碑文。
饶有寻秋兴,林端又夕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超果寺的幽美景色:
斜斜的小门通向小径,竹影在阳光下显得比云彩还要翠绿。
在千山万岭中有一座亭子,孤独的花朵与成群的蝴蝶相伴。
微风中飘荡着金铎的声音,苔藓上绣着石碑的文字。
在这美丽的秋天,我兴致盎然,林边又是夕阳西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斜门:指倾斜的小门,给人一种曲折的感觉。
- 小径:小道,指通往寺庙的路径。
- 竹影:竹子的影子,形容竹子的生机与翠绿。
- 千嶂:千山万岭,形容山峰的众多。
- 亭得:亭子在千山之中显得特别。
- 孤花:指独自开放的花朵。
- 群蝶:成群的蝴蝶,象征生机。
- 金铎:寺庙中的金铃,声音清脆悦耳。
- 苔绣:苔藓像绣品一样覆盖着石碑。
- 寻秋兴:寻找秋天的兴致。
- 夕曛: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和寺庙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寺庙常常是隐士和文人寻求灵感和安宁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正澍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清朝中期,曾任官职,后隐居于乡村。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超果寺位于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方正澍在游历此地时,受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感染,写下了这首诗。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
诗歌鉴赏:
《超果寺》是一首充满清新气息的山水诗,展现了超果寺周围的自然美景和幽静气氛。诗的开篇以“斜门通小径,竹影绿于云”引入,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斜门与小径的描写,不仅暗示了进入这个世外桃源的路径,也象征着一种寻求宁静的心态。
接着,诗人描绘了亭子、花朵与蝴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美丽。这里的“孤花”和“群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孤独的花朵在蝴蝶的陪伴下显得更加娇艳,似乎传达了孤独与陪伴之间的哲学思考。
“风飘金铎韵,苔绣石碑文”则进一步深化了寺庙的文化内涵,金铎的声音与石碑上的文字,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最后一句“饶有寻秋兴,林端又夕曛”不仅总结了诗人的情感,更是对秋日的惆怅与思考,夕阳的余晖下,诗人似乎在思索人生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门通小径:描绘了一条小路的入口,给人一种探幽的感觉。
- 竹影绿于云:竹子的影子在阳光下显得比云彩还要翠绿,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千嶂一亭得:在众多的山峰中,亭子显得格外突出,象征着宁静的栖息之所。
- 孤花群蝶分:孤独的花朵与成群的蝴蝶相伴,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风飘金铎韵:微风中传来金铃的声音,增添了寺庙的神秘感。
- 苔绣石碑文:苔藓覆盖着石碑,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饶有寻秋兴:诗人对秋天的向往与感慨。
- 林端又夕曛:夕阳下的林边,带来了惆怅与思考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影比作翠绿的云彩,生动形象。
- 对仗:如“孤花群蝶”,形成了优美的对比。
- 拟人:风与铃声的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超果寺的美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影:象征青春与活力。
- 亭子:代表宁静与避世。
- 孤花:孤独与美丽的结合。
- 群蝶:生机与快乐的象征。
- 金铎: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 苔绣:时间的流逝与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竹影”比什么更绿?
- A. 草地
- B. 云
- C. 花
-
诗人在哪种环境下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
- A. 清晨
- B. 夕阳
- C. 正午
-
“孤花”与“群蝶”的关系是什么?
- A. 对比
- B. 反义
- C. 类比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方正澍的《超果寺》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鹿柴》更侧重于山水的阔大,而《超果寺》则强调了寺庙的幽静与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超果寺》的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