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吴会风流》
时间: 2025-01-10 22:0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吴会风流
作者:柳永 〔宋代〕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
瑶台绛阙,依约蓬丘。
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
襦温袴暖,已扇民讴。
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
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吴会地区的繁华景象,那里人烟稠密,山水相依,瑶台和绛阙若隐若现。万家灯火,富庶昌盛,雄伟的景象压倒了周边的十三个州。四处可见描绘青蛾的画舸和红粉朱楼,生活富裕而繁华。元侯的地位显赫,诉讼简易,日子过得欢快而愉悦。穿着温暖的襦袍和袴裤,已经开始唱民谣。早晚乘坐锋利的车驾,重整济川的船只。在这样的时刻,沙堤的路面平稳,归家的路却难以留住。
注释:
- 吴会:指吴地和会稽地区,历史上以其风光秀丽和繁华著称。
- 瑶台绛阙: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而高远的地方。
- 万井千闾:形容人多而富庶,井指居住的地方,闾指村庄。
- 青蛾:青色的蛾子,此处可能指美丽的女子。
- 元侯:指有权势的人,可能是地方的官员。
- 襦温袴暖:形容穿着温暖的衣服,表达对生活富裕的享受。
- 济川舟:指水上行舟,表达出行的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987—1053),字耆卿,号少岳,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风以婉约、细腻著称,常常描绘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尤其擅长表现男女情爱,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瑞鹧鸪·吴会风流》创作于柳永生活的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吴会地区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市井生活,成为诗人歌颂的对象,体现了柳永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吴会地区的繁华景象,柳永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种温暖而富裕的生活方式。词中“人烟好”一语开篇,便让人感受到那种生气勃勃的生活气息。接着,词人通过“瑶台绛阙,依约蓬丘”描绘出山水相依的美丽景色,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境地中。
在描绘富庶的“万井千闾”时,柳永不仅仅在陈述地理上的繁荣,更是在强调人们的生活富足和精神愉悦。词中对“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的描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华与繁华,传达出一种美好的生活向往。
此外,词人通过对元侯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轻松与富裕,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最后一句“归去难留”,则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与不舍,展现了人们在繁华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会风流:开头直接点明地域,传达出风流人物的聚集之地。
- 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人烟稠密,形容繁华的生活;高低起伏的山水相映成趣。
- 瑶台绛阙,依约蓬丘:美好而神秘的地方,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 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描绘出当地的繁荣,经济实力强大。
- 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四处都是美丽的女子与华丽的建筑,生活富裕。
- 方面委元侯:元侯代表权势,展示出社会地位的不同。
- 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生活安逸,诉讼简单,日子快乐。
- 襦温袴暖,已扇民讴:穿着温暖,享受生活,体现富裕和娱乐。
- 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早晚出行,展现出自如的生活方式。
- 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在美好时光中,归家的路却显得不易,表达了对繁华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瑶台绛阙”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 对仗:句式整齐,如“旦暮锋车命驾”与“重整济川舟”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青蛾画舸象征着美丽与繁华,红粉朱楼则象征着富裕与奢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对吴会繁华生活的向往与留恋。它不仅展现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富庶的生活,更表达了人们在繁华与归属之间的矛盾心情,体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瑶台绛阙:象征理想与美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青蛾:代表美丽的女子,象征爱情与柔情。
- 万井千闾:象征富饶和昌盛,体现出社会的繁荣。
- 沙堤路稳:象征归家的路,体现出对安宁与稳定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瑞鹧鸪·吴会风流》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柳永
C. 杜甫
D. 辛弃疾 -
词中“瑶台绛阙”代表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C. 战争与冲突
D. 自然风光 -
词中提到的“万井千闾”表现了什么? A. 人口稀少
B. 生活贫困
C. 富庶与繁荣
D. 乡村宁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同样描绘江河风光与人生变迁。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描绘繁华夜景,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柳永 vs. 苏轼:柳永的词偏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苏轼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宽广的意境。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上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柳永研究》
这首词以其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成为了柳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品味与学习。